第四章(1 / 3)

禿尾巴子老李在海上撈了三天,終於未能撈出父親。母親經過這一驚嚇,不久也離開了人世。他很悲痛,覺得是自己害了生身父母。他在流水清碧、葦葉繁茂的馬雅河畔,埋葬了母親和父親——那是一座沒有死者的假墳,然後漂洋過海下了關東。

那時候關東整個兒是一片荒山野林,隻有少得可憐的幾個土人,依靠石刀石斧開荒打獵,勉強延續生命。禿尾巴子老李在一個年邁的土人的地窩子裏落下腳。老人家無隔夜之糧,勸他趕快另謀生路。禿尾巴子老李隻是不聽。第一天他采來野果,打來野雞、麅子。第二天他便開始了墾荒。一天下來,老人問他墾了多少,他翻著手掌說不下一百畝。

老人哈哈大笑。又一天下來,老人問他墾了多少,他翻著手掌說不下二百畝。老人眯眯著樂。第三天下來,老人又問,回答是不下三百畝。這一次老人不笑不樂了,等他上山時遠遠地隨在後邊。那哪兒是墾荒!飛塵蔽日,山搖地動,數圍古樹連根拔起,荒荊野棘一掃而光,野獐雄獅難以行走的洪荒之地,眨眼間變成了稻穀繁生、金波湧浪的沃土!…

禿尾巴子老李在關東數年開墾,把那裏變成了一片豐饒富足的田園。他伐木成舟,從大海的這一邊接去了許許多多無法謀生的鄉親——這便是後來延續千百年的“下關東”的開端;又在黑龍江中度過了幾百年悠閑清淡的日子,終於回到了日夜思念的故鄉的土地。

他在父母長眠的馬雅河畔建起了一座祭奉先祖的廟宇——李王廟。隨後便化作了一道山脈,日日夜夜守護著這片土地,和這片土地上生養繁衍的後代子孫……

大小桑園便是馬雅河畔十幾個曆史悠久的村莊中的兩個。地處下遊,一居河西,一居河東。以河為界,居西的大桑園屬於海濱平川的邊緣;居東的小桑園,則屬於李龍山區的鳳尾。據說舜堯年間的某月某日,一位浪跡江湖的高士從這裏經過。他在馬雅河邊一站,立刻噤聲息口,悄然欲去。在陪隨的老人們的一再懇求下,高士長揖跪地磕了幾個響頭,才附耳低語,說是馬雅河是李龍爺的一根血脈,大小桑園是李龍爺的兩隻眼睛。李龍爺平素日是在閉目養神,一旦馬雅河畔、李龍山區出現什麼變故事體,他老人家就會睜開眼睛,用靈聖造就世間英物,使災禍化無、福氣升騰。“寶地,寶地!真是一塊風水寶地!”高士三揖九叩,頌聲不絕地離去了。

高士的話不久便得到了應驗。

秦二世元年,陽城雇農陳勝率九百戍卒,在大澤鄉揭竿而起,大半個古中國風起雲馳。

當時屬嬴政第二十七子治下的蓬城,有一位行伍出身的木匠彭三,在李龍山中嘯聚反民,是為呼應。“張楚”國覆滅後,彭三築壘為城,建起了“大行國”,並自立為皇帝。

禿尾巴子老李在海上撈了三天,終於未能撈出父親。母親經過這一驚嚇,不久也離開了人世。他很悲痛,覺得是自己害了生身父母。他在流水清碧、葦葉繁茂的馬雅河畔,埋葬了母親和父親——那是一座沒有死者的假墳,然後漂洋過海下了關東。

那時候關東整個兒是一片荒山野林,隻有少得可憐的幾個土人,依靠石刀石斧開荒打獵,勉強延續生命。禿尾巴子老李在一個年邁的土人的地窩子裏落下腳。老人家無隔夜之糧,勸他趕快另謀生路。禿尾巴子老李隻是不聽。第一天他采來野果,打來野雞、麅子。第二天他便開始了墾荒。一天下來,老人問他墾了多少,他翻著手掌說不下一百畝。

老人哈哈大笑。又一天下來,老人問他墾了多少,他翻著手掌說不下二百畝。老人眯眯著樂。第三天下來,老人又問,回答是不下三百畝。這一次老人不笑不樂了,等他上山時遠遠地隨在後邊。那哪兒是墾荒!飛塵蔽日,山搖地動,數圍古樹連根拔起,荒荊野棘一掃而光,野獐雄獅難以行走的洪荒之地,眨眼間變成了稻穀繁生、金波湧浪的沃土!…

禿尾巴子老李在關東數年開墾,把那裏變成了一片豐饒富足的田園。他伐木成舟,從大海的這一邊接去了許許多多無法謀生的鄉親——這便是後來延續千百年的“下關東”的開端;又在黑龍江中度過了幾百年悠閑清淡的日子,終於回到了日夜思念的故鄉的土地。

他在父母長眠的馬雅河畔建起了一座祭奉先祖的廟宇——李王廟。隨後便化作了一道山脈,日日夜夜守護著這片土地,和這片土地上生養繁衍的後代子孫……

大小桑園便是馬雅河畔十幾個曆史悠久的村莊中的兩個。地處下遊,一居河西,一居河東。以河為界,居西的大桑園屬於海濱平川的邊緣;居東的小桑園,則屬於李龍山區的鳳尾。據說舜堯年間的某月某日,一位浪跡江湖的高士從這裏經過。他在馬雅河邊一站,立刻噤聲息口,悄然欲去。在陪隨的老人們的一再懇求下,高士長揖跪地磕了幾個響頭,才附耳低語,說是馬雅河是李龍爺的一根血脈,大小桑園是李龍爺的兩隻眼睛。李龍爺平素日是在閉目養神,一旦馬雅河畔、李龍山區出現什麼變故事體,他老人家就會睜開眼睛,用靈聖造就世間英物,使災禍化無、福氣升騰。“寶地,寶地!真是一塊風水寶地!”高士三揖九叩,頌聲不絕地離去了。

高士的話不久便得到了應驗。

秦二世元年,陽城雇農陳勝率九百戍卒,在大澤鄉揭竿而起,大半個古中國風起雲馳。

當時屬嬴政第二十七子治下的蓬城,有一位行伍出身的木匠彭三,在李龍山中嘯聚反民,是為呼應。“張楚”國覆滅後,彭三築壘為城,建起了“大行國”,並自立為皇帝。

史書載:“彭王至處,饑民望風,朝廷兵將披靡,堅城要地迭下。是以大行國威名四揚,國人皆以為彭王得李龍之神助矣。”彭三皇帝和他的大行國,在李龍山中隻存在了兩年,在蓬城(據傳“蓬城”即由“彭王之城”而名)百姓中卻存在了兩千多年。自彭三而後,僅史書有記載可考的,蓬城地麵先後出現的五顏六色的大小“皇帝”“國王”,便有二十幾位,幾乎遍布曆朝曆代。至於公卿將相列侯廷尉一類,則無可盡數了。民國初年編修的《縣誌》雲:“蓬城風水寶地,世所公推。李龍魂,彭王骨,潤化風流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