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屬於看熱鬧不怕事大的那種讀者,支持後一種觀點,豫讓的“為刑人”應該是“自宮以絕人倫”,這是他為了行動成功押上的第一份風險價值。從塑造主人公的角度看,“為刑人”對讀者的震撼力和感染力遠遠大於簡單的“慷慨赴死”。讓故事吸引讀者的辦法有許多,其中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挫敗和折磨主人公,在這方麵,太史公司馬遷可謂斫輪老手,他不會放過這麼關鍵的戲劇因素。
豫讓的第一次行動必然失敗,同時還留給趙襄子一個自我塑造與自我宣傳的機會。從《史記·趙世家》看,趙襄子像每一個野心家一樣,有著過人的機敏和智力。在趙襄子抓獲“塗廁”的豫讓,並問明情由之後,他感歎道:“彼義人也,吾謹避之耳。且智伯亡無後,而其臣欲為報仇,此天下之賢人也。”趙襄子這兩句話的核心隻有一個,就是號召他自己的臣子向豫讓學習,學他這種不記代價,無所圖謀的忠和義。因為,“三家分晉”雖讓趙襄子成為諸侯,但他畢竟是逐君裂土的逆臣,最為擔心的就是臣下向他自己學習,為此,樹立豫讓為榜樣,對他這個新諸侯有著無可估量的輿論價值和倫理價值。與此同時,他這番表演也將自己塑造成一個賞忠知義之君。
沒有壞人的故事最難講。豫讓的故事裏沒有壞人,但有對抗人物趙襄子,因此,太史公在對趙襄子的塑造上,就不得不下許多功夫。然而,篡位之臣畢竟是個無法“正名”的汙點,於是,在民間藝術中,趙襄子就必須成為反麵人物。元雜劇中有楊鋅的《忠義士豫讓吞炭》,這是在外族統治下文人借戲劇反諷。
豫讓的故事之所以稱得上是“原型故事”,原因之一是它能夠在主人公的挫折之中產生意義。第一次行刺失敗,趙襄子“彰顯忠義”,釋放了豫讓,於是他開始為第二次行刺做準備。“豫讓又漆身為厲,吞炭為啞,使形狀不可知,行乞於市。其妻不識也。”簡言之,豫讓是用毀容的方法化妝,以便再次接近趙襄子,這是他押上的更大的風險價值。這個時候,必須有一個次要人物出麵,幫助豫讓向讀者說明他行動的邏輯關係和意義。於是一位友人認出他來,“泣曰:以子之才,委質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為所欲,顧不易耶?何乃殘身苦形,欲以求報襄子,不亦難乎!”也就是說,以豫讓的“國士”之才,若投靠趙襄子為臣,必得寵幸,刺殺時更方便。豫讓的回答:我若投靠趙襄子之後再刺殺他,“是懷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為者極難耳!然所以為此者,是將以愧天下後世之為人臣懷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豫讓的這句“是將以愧天下後世之為人臣懷二心以事其君者也”,正是他的故事的第二重意義。因為他自然而然地將賓主之義和君臣之忠緊密結合在一起,日後的統治者和愛國者對這句話同樣愛不釋手,再搭配上這種警句的句式,足以助其流傳後世。
我屬於看熱鬧不怕事大的那種讀者,支持後一種觀點,豫讓的“為刑人”應該是“自宮以絕人倫”,這是他為了行動成功押上的第一份風險價值。從塑造主人公的角度看,“為刑人”對讀者的震撼力和感染力遠遠大於簡單的“慷慨赴死”。讓故事吸引讀者的辦法有許多,其中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挫敗和折磨主人公,在這方麵,太史公司馬遷可謂斫輪老手,他不會放過這麼關鍵的戲劇因素。
豫讓的第一次行動必然失敗,同時還留給趙襄子一個自我塑造與自我宣傳的機會。從《史記·趙世家》看,趙襄子像每一個野心家一樣,有著過人的機敏和智力。在趙襄子抓獲“塗廁”的豫讓,並問明情由之後,他感歎道:“彼義人也,吾謹避之耳。且智伯亡無後,而其臣欲為報仇,此天下之賢人也。”趙襄子這兩句話的核心隻有一個,就是號召他自己的臣子向豫讓學習,學他這種不記代價,無所圖謀的忠和義。因為,“三家分晉”雖讓趙襄子成為諸侯,但他畢竟是逐君裂土的逆臣,最為擔心的就是臣下向他自己學習,為此,樹立豫讓為榜樣,對他這個新諸侯有著無可估量的輿論價值和倫理價值。與此同時,他這番表演也將自己塑造成一個賞忠知義之君。
沒有壞人的故事最難講。豫讓的故事裏沒有壞人,但有對抗人物趙襄子,因此,太史公在對趙襄子的塑造上,就不得不下許多功夫。然而,篡位之臣畢竟是個無法“正名”的汙點,於是,在民間藝術中,趙襄子就必須成為反麵人物。元雜劇中有楊鋅的《忠義士豫讓吞炭》,這是在外族統治下文人借戲劇反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