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與六國的戰爭(1 / 3)

第79章中本來有一段張俊講解秦統一六國戰爭過程的內容。後來嫌枯燥冗長就刪去了,現附在此:

齊,向來為東方之強國。但到秦始皇初年,齊政權傳至齊王建時,齊威王時期建立起來的霸業早已成為曆史的陳跡,齊國實已徒具東方強國的虛名。它政治落後,經濟發展緩慢,國無賢臣良將,軍無奮進戰鬥之誌,麵對強秦即將發動的並滅六國的戰爭,竟毫無準備,坐以待斃。

楚,自春秋至戰國始終未失其南方大國之地位,領有疆域5000裏,帶甲百萬,地大物博,粟支10年,為諸侯國中具有相當實力的大國。但自秦將白起攻陷楚都後,楚國勢力大大減弱,國都被迫遷於陳地,以後又再遷於巨陽與壽春。都城多次被迫遷移,大大挫傷了楚國的民心士氣。楚考烈王當政的前後,楚國實際上已徒具強楚之名,遠遠無法與秦相匹敵。

趙,地處中原之北方,方圓2000裏,也是北方之強國。在趙武靈王時,倡導胡服騎射,革新政治,富國強兵,國勢為之一振。趙國北拒匈奴,南抗強秦,成為唯一可與秦相抗衡之國。但趙武靈王死後,趙屢被秦兵攻伐,對本國良將廉頗、李牧等不予任用,竟聽信讒言妄加誅黜,趙王的這種昏庸無能,使趙終於為秦所破。

魏,雖然也曾經曆過戰國初期最強盛的時期,它據有河東、河西、河內、河外廣大地區,疆域之內山河縱橫,形勢險要,但由於它阻扼秦東出函穀之咽喉,多年均為秦之首要對手,特別是自魏惠王以來,不斷被秦戰敗,疆域日漸縮小。秦始皇初年,正當魏安厘王晚期,國勢更加衰弱。但信陵君竊符救趙,尤其是聯合各諸侯國合縱抗秦,取得河外大捷,大大提高了魏的威望,本應乘勝恢複魏之疆域,然而安厘王昏聵無能,不但不借機複國,反而聽信秦國離間挑撥,罷黜信陵君,失去了東山再起的可貴時機。

燕,春秋初期尚屬極弱小之國,到燕昭王時,勵精圖治,疆域擴大,國力日強,曾北至遼東,西至上穀,南與齊、趙接壤。到燕王喜當政時期,非但不與近鄰趙、齊修好,且常常發動混戰,勞民傷財,國力損耗巨大,成為六國之中略強於嗯,咳咳的弱小之國。”想起一席的韓國人張俊含糊的咳嗽了一下。

橫陽君淡淡一笑:“張先生,但說無妨,燕國是比我們韓國要強大的。”

張俊尷尬的一笑用樹枝指著地圖中心的一小塊地方:“韓,本來就是三晉中最弱的一方。到韓桓惠王時,韓就已臣服於秦國。秦始皇初年,韓國的疆域更加縮小,隻剩下都城陽翟與其周圍10多個中小城邑,基本上已是名存實亡之國了。”

在座的人都輕輕的歎息起來。的確韓國在六國中是實力最弱小的。

張俊接著分析:“秦,地處西陲,原為關中地區的一個戎狄小國,春秋時期遠較中原地區各諸侯國落後,春秋各國稱霸中原盟會爭雄時,秦常被擯斥於外。但自秦孝公起勵精圖治,任用商鞅變法革新,廢除舊奴隸主貴族特權和世卿世祿製度,逐漸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政權。對內實行“獎軍功、教耕戰”,對外則連橫而戰諸侯。司馬錯又南並漢中、巴蜀,北滅義渠、隴西,巴蜀廣大地區先後為秦所有。”隨著他在勾劃出漢中、巴蜀、義渠、隴西四地。姬勝驚歎:“這四郡有如此之大麼?”的確如果不看張俊畫出的準確地圖,一般人都認為這西部四郡不過是彈丸之地。不想四郡加起來幾乎超過了楚國!

張俊點點頭:“的確,而且這四郡多產鹽田,農業發達人口眾多,加上後來白起率軍攻拔楚都郢,又擊潰趙魏聯軍於華陽,殲滅趙軍於長平,中原地區的大片河山就幾乎都在秦國的控製之下。”橫陽君看著逐漸擴展的秦國版圖,再看看中原的那一小塊韓國,不禁黯然神傷,因為他知道張俊為了照顧韓人的麵子還沒有把韓國割讓給秦國的土地畫出來。

張俊接著分析:“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戰爭,經過了詳細策劃,基本的戰略是以強大的政治外交攻勢,拆散六國的“合縱”聯盟,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逐一並滅六國。根據六國當時的強弱態勢和山川地理形勢,決定先由北路對趙進攻。趙國被攻滅後,再轉向滅燕,繼而攻滅韓、魏,最後再進攻齊、楚兩國。秦國向六國進攻,占有重要的地理優勢,幾條戰略通道均在秦國的控製之下,這些通道為:

成皋道路,這條通道由成皋到函穀關,中原各國每次合縱攻秦或秦東出中原均多經由此線進軍。秦滅六國的戰爭,首先控製了這條通道。

夏路要道,這條通道經伏牛山脈、南陽盆地隘口,向東南可達下蔡、居巢,楚都由陳遷往壽春後,這條重要通道即為秦軍控製。

井陘、孟門通道,這條通道為通燕、趙、齊之要道,也漸為秦所據有。

秦占有了天時、地利、人和諸多方麵的優勢地位之後,即開始了消滅六國的戰爭。”

“秦在發動攻趙之前,即依李斯、尉繚之謀,以間諜挑撥活動,挑起燕趙兩國之間的戰爭,待燕趙戰起,秦國即借口援燕抗趙,開始對趙進攻。秦軍從西麵、西北麵、南麵三路攻趙,但把進攻的重點指向趙國南部,以陷趙軍兩麵作戰、腹背受敵的困境。秦始皇十一年冬,燕趙兩國正在酣戰之際,秦派王翦率軍進攻太行山之戰略要地閼與,使這個早為秦國垂涎的戰略要地一舉被秦拔除,從而打開了從西麵進攻邯鄲的通道。秦楊瑞和軍進攻韓陽(閼與之北),也順利攻克,這樣邯鄲的西北方向即失去了屏障。秦桓齕軍從南陽出發,攻占鄴邑所屬之安陽。至此,秦軍已推進到邯鄲之南,僅與趙都邯鄲相隔一條漳水和少數城邑。各路秦軍雖有30萬之眾,但由於受到趙20萬大軍的頑強抗擊,在攻占上述地區後,即被阻於現地。後來,經過連續作戰,秦始皇將原來由南北3支攻趙部隊,編為1個獨立作戰單位,由桓齕統率。始皇帝十三年(公元前234-年)這個新編部隊,再度向趙南部進攻。桓齕避開正麵渡河,改由漳河下遊渡河迂回趙扈輒軍的側後,攻擊邯鄲東南的平陽。兩軍於平陽展開交戰,趙軍被擊破,被斬10萬人,趙將扈輒陣亡。趙王啟用北部邊疆名將李牧為統帥。李牧軍曾殲滅匈奴入侵軍10萬之眾,威震邊疆,戰鬥力最強。李牧率軍回趙,立即同秦桓齕軍交戰於宜安肥下地區,給秦軍幾乎全軍覆滅的沉重打擊,隻有統帥桓齕帶領少數護衛突圍逃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