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貨幣的規格、貨幣的質量、貨幣的鑄造和貨幣的總量等都是由最高統治者掌控的,這有利於貨幣的統一性和嚴肅性,但往往在製造貨幣的原材料跟不上經濟貿易發展需要,特別是爆發戰爭,需要大量貨幣支付戰爭開支時,統治者也很容易采取降低規製貨幣單位重量或質量的方式擴大貨幣供應。例如,在唐朝和宋朝,由於青銅幣的短缺,1貫錢就出現了少於1000文的狀況(宋朝政府出台了1貫包含770文錢的官定省陌標準,宋朝最早的紙幣就是以1貫包含770文銅錢的省陌標準確定的),甚至一些統治者還利用鐵、鉛等更便宜的金屬來鑄造,充抵銅幣,變相使貨幣貶值。
貨幣的貶值導致貨幣數量的增加,給貨幣的攜帶和運輸造成不便和負擔,進而影響了經濟和貿易的發展。
為解決這種問題,從唐朝開始,就出現了紙質的、輕便易帶的彙款憑證——彙票(當時被稱為“飛錢”),即銅錢所有人在一地的票號或錢莊存入銅錢,換取標明出票人、收款人和銅錢金額,並有加密措施的彙票,收款人持彙票到異地指定的收票地點,經驗證真實後即可換取等額的銅錢(一般要支付一定的彙費),從而大大降低金屬貨幣在不同地方來回運輸和逐筆交割的成本和風險,受到商人們的普遍歡迎。在此基礎上,人們又發現,在比較穩定和信得過的交易夥伴之間,日常交易可以不用逐筆交割貨幣,而可以先用約定的憑據(具有防偽和防止抵賴的保護措施)進行記賬,在約定的時間再進行雙方往來金額的彙總軋抵後,隻對淨額進行貨幣交割,進一步降低貨幣運輸和交割清算的成本。這種做法在宋朝繼續得到傳承,並且存入的款項除銅錢外,還擴大到黃金、白銀等,隻是名稱由“飛錢”變為“便錢”“交引”等(注意:中國“彙票”的運用並不是清朝開始於山西票號的創舉,而是要悠久得多)。當然,這種紙質票據的出現,還依賴於“紙”的產生及其質量的保證,以及加密措施的完善,以便於傳遞、保管和防偽。
需要注意的是,這種彙票被叫作“飛錢”或“便錢”“交引”等,卻不是直接被叫作“錢”,這是因為它們本身還不是真正的貨幣,而隻是貨幣彙兌的工具。
然而,這種紙質彙票的應用,逐漸使商人們認識到,可以用紙質票據等代替金屬鑄幣進行日常流通,隻要承諾和做到保證用金屬鑄幣足額兌付紙質票據即可。於是宋朝就率先在四川地區出現了用以替代金屬貨幣流通的,標明出票人和金額,但不指定收款人的、可以轉讓的紙質“交易票據”,當地人稱之為“交子”。“交子”可以用於支付和轉讓,持票人隻要交給出票的人,就可以按照票麵載明的條款和金額換取金屬貨幣。這種可以流通的“交子”,在兌換金屬貨幣前就具備了貨幣的功能,成為紙幣的雛形。
其中,貨幣的規格、貨幣的質量、貨幣的鑄造和貨幣的總量等都是由最高統治者掌控的,這有利於貨幣的統一性和嚴肅性,但往往在製造貨幣的原材料跟不上經濟貿易發展需要,特別是爆發戰爭,需要大量貨幣支付戰爭開支時,統治者也很容易采取降低規製貨幣單位重量或質量的方式擴大貨幣供應。例如,在唐朝和宋朝,由於青銅幣的短缺,1貫錢就出現了少於1000文的狀況(宋朝政府出台了1貫包含770文錢的官定省陌標準,宋朝最早的紙幣就是以1貫包含770文銅錢的省陌標準確定的),甚至一些統治者還利用鐵、鉛等更便宜的金屬來鑄造,充抵銅幣,變相使貨幣貶值。
貨幣的貶值導致貨幣數量的增加,給貨幣的攜帶和運輸造成不便和負擔,進而影響了經濟和貿易的發展。
為解決這種問題,從唐朝開始,就出現了紙質的、輕便易帶的彙款憑證——彙票(當時被稱為“飛錢”),即銅錢所有人在一地的票號或錢莊存入銅錢,換取標明出票人、收款人和銅錢金額,並有加密措施的彙票,收款人持彙票到異地指定的收票地點,經驗證真實後即可換取等額的銅錢(一般要支付一定的彙費),從而大大降低金屬貨幣在不同地方來回運輸和逐筆交割的成本和風險,受到商人們的普遍歡迎。在此基礎上,人們又發現,在比較穩定和信得過的交易夥伴之間,日常交易可以不用逐筆交割貨幣,而可以先用約定的憑據(具有防偽和防止抵賴的保護措施)進行記賬,在約定的時間再進行雙方往來金額的彙總軋抵後,隻對淨額進行貨幣交割,進一步降低貨幣運輸和交割清算的成本。這種做法在宋朝繼續得到傳承,並且存入的款項除銅錢外,還擴大到黃金、白銀等,隻是名稱由“飛錢”變為“便錢”“交引”等(注意:中國“彙票”的運用並不是清朝開始於山西票號的創舉,而是要悠久得多)。當然,這種紙質票據的出現,還依賴於“紙”的產生及其質量的保證,以及加密措施的完善,以便於傳遞、保管和防偽。
需要注意的是,這種彙票被叫作“飛錢”或“便錢”“交引”等,卻不是直接被叫作“錢”,這是因為它們本身還不是真正的貨幣,而隻是貨幣彙兌的工具。
然而,這種紙質彙票的應用,逐漸使商人們認識到,可以用紙質票據等代替金屬鑄幣進行日常流通,隻要承諾和做到保證用金屬鑄幣足額兌付紙質票據即可。於是宋朝就率先在四川地區出現了用以替代金屬貨幣流通的,標明出票人和金額,但不指定收款人的、可以轉讓的紙質“交易票據”,當地人稱之為“交子”。“交子”可以用於支付和轉讓,持票人隻要交給出票的人,就可以按照票麵載明的條款和金額換取金屬貨幣。這種可以流通的“交子”,在兌換金屬貨幣前就具備了貨幣的功能,成為紙幣的雛形。
紙幣之所以率先在四川出現和流通,主要是因為四川當時缺少青銅卻長於煉鐵,故長期流通廉價的鐵錢(對銅錢比價很低),同時,在宋朝中後期川外大部分地區多年遭受戰爭蹂躪的情況下,四川遠離戰火,社會相對穩定,外來人口增多,對外貿易擴大,商品價格上漲,對貨幣的需求量隨之增大,大量廉價的鐵錢對交換和貿易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影響,而四川又出現了能以麻和樹皮纖維生產出結實耐磨的特殊紙張,提高了紙幣的質量和防偽性能。紙幣的出現和流通,降低了貨幣製作成本,但也使貨幣防偽需求更加突出,其對材質的要求、加密的要求、製作的要求等越來越高,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紙幣應運而生。
實物貨幣的產生和發展源於交換和貿易發展的需要,紙幣同樣如此,且率先由民間商號發明和運用。但由民間商號發行“交子”紙幣,容易使一些不法商人濫發紙幣,虛增自己的購買力,而不能保證見票兌付法定貨幣,從而保證紙幣的信譽。同時,紙幣的印製技術和質量也難以保證,容易被偽造,結果也不斷造成嚴重的貨幣問題,影響紙幣的廣泛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