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初期,張煦雖然身處困厄,仍默默耕耘,在勞動改造和反複寫檢查交代之餘,努力跟蹤國際通信技術的新動向。其時,國際上模擬通信技術正在向數據通信技術轉變,從頻分多路FDM的載波電話過渡到脈碼調製PCM的數字傳輸。張煦迅速翻譯出版了美國三部數據通信技術權威著作——《通信傳輸係統》(貝爾研究院著)、《數據通信原理》(勒基著)、《數據傳輸》(貝奈特著)。其中的《數據通信原理》是我國出版最早的數據通信類著作。他還結合我國當時實際,自編《數據通信原理》油印講義,為工農兵學員和工廠技術人員開講數據通信課程,推動我國通信技術從模擬通信向數據通信轉變。
20世紀70年代後期,國際上光纖通信技術開始出現走向實用的跡象,張煦抓住機遇,在調任上海交通大學電子工程係主任之後,果斷將該係的主攻方向定為光纖通信係統。他還利用自己在學術界的人脈和學術影響力,在上海科學會堂作係列報告,並發表多篇文章介紹國際通信技術新趨向,倡導和推動上海市的通信技術研究人員,以“光纖俱樂部”的形式,聯合開展光纖通信技術攻關。同時,他在國內高校率先向本科生和研究生開講“光纖通信原理”課程,並編輯出版《光纖通信原理》《光纖傳輸係統設計》等教材。
20世紀80年代中期,由張煦領銜,在上海交通大學電子工程係建成“光纖通信技術研究所”,開展光纖光纜、光有源和無源器件、光電子集成、光發送及接收終端機、模擬電視係統和數字通信係統、光纖通信組網技術、相幹光纖通信、密集波分多路光纖通信等課題研究,取得多項重要成果。後來該研究所發展成為國家重點實驗室。
20世紀90年代以來,已80多歲高齡的張煦繼續奮戰在我國通信技術的前沿。他利用在海外的人脈關係,經常邀請國外同行到我國講學交流,促使我國通信技術及時跟上國際潮流。此外,他還對我國通信技術的基礎結構、國家信息高速公路網的建設提出許多有益的建議,多次受到有關部門的表彰。
本傳記以張煦各個時期的筆記、手稿、回憶文章等紙質文獻為主,輔之與張煦的親屬、同事、學生的訪談材料,並與上海交通大學檔案館和電子科技大學檔案館的檔案相對照,試圖勾勒出張煦學術成長的大致過程。本書探討他奮戰的國內國際環境,從他的一生窺探新中國半個多世紀以來通信技術發展的概貌,以便後輩學人能領略新中國第一代通信技術開拓者的不凡業績。
在本傳記資料的收集過程中,我們得到了張煦的親屬、同事和過去的學生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謝。首先要特別感謝張煦的女兒張迅玲女士。張女士多次從美國回國,時間雖非常匆忙,但仍設法擠出寶貴的時間接受我們的采訪。她不僅給我們帶來了家庭相冊,有包括張煦的父母親以及張煦本人從幼至老各個時期的照片,讓我們自由翻拍,還提供了許多寶貴的資料,其中有她從哈佛大學檔案館特地為我們複製的她父親當年的博士畢業論文。張迅玲女士熱情開朗、風趣健談、樂於助人的性格,使我們課題組得以愉快而順利地完成訪談與寫作任務,令人難忘。
“文革”初期,張煦雖然身處困厄,仍默默耕耘,在勞動改造和反複寫檢查交代之餘,努力跟蹤國際通信技術的新動向。其時,國際上模擬通信技術正在向數據通信技術轉變,從頻分多路FDM的載波電話過渡到脈碼調製PCM的數字傳輸。張煦迅速翻譯出版了美國三部數據通信技術權威著作——《通信傳輸係統》(貝爾研究院著)、《數據通信原理》(勒基著)、《數據傳輸》(貝奈特著)。其中的《數據通信原理》是我國出版最早的數據通信類著作。他還結合我國當時實際,自編《數據通信原理》油印講義,為工農兵學員和工廠技術人員開講數據通信課程,推動我國通信技術從模擬通信向數據通信轉變。
20世紀70年代後期,國際上光纖通信技術開始出現走向實用的跡象,張煦抓住機遇,在調任上海交通大學電子工程係主任之後,果斷將該係的主攻方向定為光纖通信係統。他還利用自己在學術界的人脈和學術影響力,在上海科學會堂作係列報告,並發表多篇文章介紹國際通信技術新趨向,倡導和推動上海市的通信技術研究人員,以“光纖俱樂部”的形式,聯合開展光纖通信技術攻關。同時,他在國內高校率先向本科生和研究生開講“光纖通信原理”課程,並編輯出版《光纖通信原理》《光纖傳輸係統設計》等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