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知道他說得有理,也不好再說什麼了,於是來到牢裏探望單雄信。單雄信知道自己難逃一死後,心中有些怨憤,就說:“我就知道你這人成不了事。”
李聽了,痛哭不止,最後竟然抽出一把刀,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遞給單雄信,說:“小弟無能,今天救不了大哥。本來應該和大哥共赴黃泉謝罪的,但我一死,就沒人照顧大哥的家人了。我現在割下這塊肉獻給您,在此起誓,小弟有生之年一定善待大哥的家人,百年之後就去向您請罪。”單雄信死了,而李也信守諾言,一直盡力地照顧他的家人。
前麵說到高宗想改立皇後的事,大臣中隻有李一個人沒有提出意見。李作為開國功臣之一,特別是在軍中,威望極高,說話的分量可想而知。有一天,高宗召見李,問道:“朕想立武昭儀為皇後,可是朝中有人反對,不知道卿家怎麼看呢?”
李想了想,回道:“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要問臣這個外人呢?”他的一句話點醒了本來左右為難的唐高宗,是啊,這立後的事本來就可大可小。往大了說,這關係到國家安危;往小了說,這其實就是皇上的家務事。現在朝中這麼多人反對,倒不如化大事為小事。況且李雖然沒明說,但至少表明了他在立武後這件事上是不持反對態度的。高宗想到這裏就放心下來了。
“李卿家所言的確很有道理。”高宗不由得讚賞道。這一句話打破了朝中多日來的僵局,也間接促成了武則天往皇權的道路上邁進了一大步,就在這一年她坐上了皇後之位。
阿龍辭典 李白做了回小人
李顯臨死前說,我十二三歲的時候就是無賴(造反),哪知道到了老年居然又做了一回大無賴(“此陛下家事”)。可知,他自己也為這件事感到羞愧。武則天後來登基,李的孫子徐(李)敬業造反,兵敗被殺。一怒之下,武則天命人削去李的官爵,把李的棺材從墳裏刨出來,砍了幾刀,才又放回去。可惜了李當年的那句話,武則天對他連一點憐憫之心都沒有,李真是白做了一回小人。
阿龍看熱鬧
公私不分遲早要吃大虧
從前的皇帝多數時候都是公私不分的,領導的家事也是大事,家裏一起火,整個朝廷都會跟著遭殃。但到了現代,比如,一個公司的老板公私不分,把家當公司,這樣的公司肯定走不遠、長不壯;或者一個員工,公私不分,把公司的錢當自己的錢,那是犯罪,把自己的錢當公司的錢,同事、家人罵你傻,公司老板表麵上誇讚你兩句,心裏麵則在懷疑你有沒有揩公司的油。所以公就是公,私就是私,攪在一起不好。
3、 請君入甕
女皇武則天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排除異己,在統治期間,不僅設立了嚴刑峻法,還在朝中任用一批酷吏,以期讓朝中的大臣們都閉上嘴巴,老實為她效力。當時她身邊有兩個極品酷吏,一個叫周興,一個叫來俊臣。在酷刑和誘導之下,兩人在審案上很少失手。倘若讓兩人來一次大比拚,不知誰勝誰負。
很幸運,曆史讓我們的假設成為現實。
有一次,武則天收到一封告密信,居然是告發周興暗中跟人勾結謀反的。武則天非常生氣,就把來俊臣傳喚過來,說:“有人告周興謀反,朕知道你平日忠心耿耿,所以現在派你去徹查此事,你一定要盡快給朕一個答複。”
來俊臣領命後,就開始尋思如何審周興。他想:周興這個人我最清楚了,他原本就是一個奸詐狡猾之徒,我本來就不一定鬥得過他。況且他平日跟我交情不淺,如果我查不出什麼來的話,肯定沒辦法給皇帝交差,應該怎麼辦呢?
於是有一天,他在自己府中備了一桌好酒好菜後,就把周興請過來,說是要聚聚。周興不疑,很爽快地答應了。席間,來俊臣對他很是殷勤,又是勸他喝酒,又是給他夾菜,周興喜笑顏開。
兩個人邊吃邊聊,等到酒過三巡,來俊臣就斂起笑容,故意歎了一口氣,皺著眉說:“在朝中當差真是不容易啊!”
周興見他麵露愁苦,就問他是因為什麼事煩惱。來俊臣回答說:“周兄不知啊,我最近審問犯人,無論怎麼嚴刑逼供,也總有一兩個不認罪的。我實在擔心在皇上麵前沒法交差,所以一直都為此苦惱。”
周興一聽,嘿嘿笑道:“原來是為這種小事。這些人就是平日裏欠收拾,今天你算是找對人了,我這裏就有一個好辦法,保證你百試不爽。”
來俊臣見狀,連忙又勸他喝酒吃菜,頗為誠懇地向他討教:“我就知道周兄對此一直很有研究,今日果然沒找錯人,您要教教小弟才好。”
周興看他一副誠懇好學的樣子,就傾囊相授:“這再簡單不過了。用炭火把一個大甕烤熱,再將犯人扔到裏麵去,甕中炙熱灼人,相信沒人能受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