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表裏之劑(2 / 3)

3、五積散《和劑局方》

五積散治五般積,麻黃蒼芷歸芍芎;

枳桔桂薑甘茯樸,陳皮半夏加薑蔥。

除桂枳陳餘略炒,熟料尤增溫散功;

溫中解表祛寒濕,散痞調經用各充。

組成:白芷川芎炙甘草茯苓當歸肉桂芍藥半夏各90克,陳皮枳殼麻黃各180克,蒼術720克,幹薑120克,桔梗360克,厚樸120克。

用法:上藥除枳殼、肉桂、陳皮另為粗末外,餘藥共為粗末,慢火炒令色變,攤冷,入枳,陳、桂攪令勻。每次9克,加生薑三片,蔥白三段,水煎溫服。

主治:外感風寒,內傷生冷。胸腹痞悶,嘔吐惡食,頭身痛,肩背拘急,以及婦女血氣不調,心腹疼痛等症。

方解:外感風寒,邪氣束表,腠理閉塞,衛氣不達故惡寒發熱無汗,頭身疼痛,項背拘急。內傷生冷,脾陽受損,脾不運化水濕,濕邪內停,化生為痰,痰阻氣機,氣血不和,故胸滿納呆,嘔吐腹痛、腹脹等。治宜辛溫發汗解表,溫中散寒,健脾燥濕化痰。方中麻黃、白芷、生薑、蔥白辛溫發散表寒。幹薑、肉桂溫散裏寒。蒼術、厚樸健脾燥濕行氣。半夏、陳皮、茯苓理氣化痰健脾。川芎、當歸、芍藥養血活血止痛。桔梗、枳殼升降氣機。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散風寒,祛濕、化痰、理氣、活血之功,是治療寒、濕、痰、氣五積的方劑。由於本方有溫中散寒,活血行氣,除滿止痛之功,故可治婦女因寒濕所傷,氣血不和的心腹冷痛,月經不調等症。

臨床應用可隨證加減,有汗去麻黃,氣虛加參、芪,食滯加神曲、山楂等。

4、三黃石膏湯《傷寒六書》

三黃石膏岑柏連,梔子麻黃豆豉全;

薑棗細茶煎熱服,表裏三焦熱盛宣。

組成:石膏30克,黃連黃柏黃芩各6克,梔子9克,豆豉10克,麻黃9克,生薑三片,大棗一個,茶葉一撮。

用法:水煎服。

主治:傷寒表證未除,裏熱鴟張。壯熱無汗,麵赤目赤,鼻幹鼻衄,煩躁不眠,甚至譫語狂走,舌幹燥,口渴飲,溺短赤,脈洪數。

方解:傷寒肌腠閉塞,故無汗。邪熱不得隨汗而泄,鬱而鴟張,不得外泄,充斥三焦,故壯熱麵赤鼻衄。熱盛傷津,故鼻幹舌燥,口渴飲。熱擾神明,煩躁不眠,甚或譫語狂走。脈洪大為熱盛之象。此為表未解而裏熱已盛,當解表清裏兼顧。方中麻黃、豆豉辛散發汗解表,散鬱熱。石膏辛甘大寒,清熱除煩,泄肺胃之火,生津止渴。黃芩瀉上焦火邪,黃連瀉中焦火邪,黃柏瀉下焦火邪,梔子通泄三焦火熱之邪,此四味即“黃連解毒湯”,清熱瀉火解毒之力甚強,治火邪充斥三焦,使之下瀉內清。且麻黃、豆豉得石膏、三黃發表熱而不助裏熱。三黃、石膏得麻黃、豆豉清裏熱而不失治表。諸藥合用,表裏雙解,使表裏俱熱,三焦火邪熾盛得而分消。

本方尚可治陽毒發斑,這是由於外感四時不正之氣,熱毒熾盛,鬱而發斑。若發斑無汗可用本方。若發斑汗出,則應用大劑量清熱涼血解毒的寒涼之劑,不可誤用本方。

5、葛根芩連湯《傷寒論》

葛根黃芩黃連湯,甘草四般治二陽;

解表清裏兼和胃,喘汗自利保平康。

組成:葛根15克,甘草6克,黃芩9克,黃連9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外感表邪未解,邪熱入裏。身熱下利臭穢,gang門有灼熱感,胸脘煩熱,口幹作渴,喘而汗出,苔黃脈數。

方解:本方主治是太陽表證未解,誤用下法,導致病邪傳入陽明,下利不止。由於熱邪內迫,**下走,故下利發熱,胸脘煩熱,苔黃脈數。裏熱上迫於肺則喘,裏熱外蒸則汗出。瀉利耗津,故口渴。濕熱濁邪下注,故下利臭穢,gang門灼熱。治法當解肌清熱燥濕。方中葛根辛甘涼。發表解肌,清熱生津,止渴,升發脾陽之氣而止瀉,一藥多用。黃連、黃芩苦寒,清熱解毒燥濕止利,除喘止汗。甘草甘緩和中,調和諸藥。諸藥合用解表清裏。本方雖為表裏同治,但以清裏熱,止下利為主。這時邪入裏已十之七八。在表者僅十之二三。本方對瀉泄、痢疾屬於裏熱者,雖無表證亦可用之。若腹痛加白芍、木香調氣血止痛。虛寒瀉泄則非所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