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對於我們中國人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每到我們的傳統節日——春節時,人們都有過“本命年”的習俗。據有關專家推測,十二生肖的出現如果從年代上算,至少可以推算到南北朝時期。那麼,這一對於我們每個華夏子孫具有重要意義的生命烙印是如何產生的呢?
關於十二生肖的來曆,在我國悠久的曆史中有許多美麗的傳說,其中流傳最廣的就是“玉皇大帝欽點說”。相傳一日清晨,玉帝駕坐靈霄寶殿,聚集文武仙卿早朝,太白金星奏曰:人間雖是一片祥和昌盛的局麵,但人不能分季節循環、尊卑老幼,長此以往將會顛倒乾坤,事態不穩,應該給人間定定時、歸歸類。玉帝聞言覺得言之有理,於是在其親自主持下,十二生肖浮出水麵承擔起了給人間計時的重任。還有一種傳說是,玉帝要選拔十二種動物在天上按時值班,最終通過競賽的方式,按先後順序選中了鼠、牛、虎等十二種動物,之後就演化成為十二生肖。這隻是我國漫長的曆史中,關於十二生肖來曆的眾多美麗傳說中的一部分。
但是傳說終究是虛構的,有關十二生肖來曆有沒有具體實際的可參考的資料呢?難道十二生肖的產生真的是傳說中的那樣嗎?
幾年前,我國考古工作者在湖北雲夢發現秦簡《日書》。該簡背麵《盜者》一節中記載了有關十二生肖的內容:“子,鼠也;醜,牛也;寅,虎也;卯,兔也;辰,(原簡漏抄生肖);巳,蟲也;午,鹿也;未,馬也;申,環(猿)也;酉,水(雉)也;戌,老羊也;亥,豕也。”雖然其中幾個配對與我們現今熟悉的屬相不同,但如果研究無誤,這可能會是世界上關於十二生肖的最早記錄。
專家們認為,十二生肖紀年是古代華夏族的紀年法與少數民族的紀年法融合的果實。史書記載,我國從傳說中的堯舜時代起,就已經使用甲乙丙丁等10個天幹符號與子醜寅卯等12個地支符號配成的“幹支紀年法”來進行紀年了。考古發現的商代甲骨上就刻有天幹地支相配的六十甲子表。但在夏商時,幹支隻用作紀日,春秋時始用作紀月,東漢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始用作紀年。華夏族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沒有采用動物配地支的紀年方法,隻運用“歲星紀年法”和“太歲紀年法”。而我國西部和北部的少數民族長期過著遊牧的生活,很多事物都會用動物來指代,長此以往就創造了動物紀年的方法。到了漢代,華夏民族與少數民族相融合,誕生了我們如今熟悉的十二生肖紀年法。
另一種觀點認為,由於我國古代天文學的研究比較發達,關於一天有十二時辰的觀點早已產生,又由於古人受圖騰崇拜思想的影響,人們習慣於把自然現象同動物聯係起來,於是就用某些動物名稱與一天當中的十二時辰相配,從而形成十二生肖。東漢王充的《論衡》中就提到過“子之禽鼠,卯之獸兔。”
除了以上之外,還有一種讓人大跌眼鏡的觀點。持這種觀點的人們認為,十二生肖的觀念並不是中國原有的,古巴比倫人才是十二生肖紀年的始創者,古印度人是其改造者。人們將中國的十二生肖的動物形象與古印度十二位神將所駕馭的禽獸對比發現,古印度的十二生肖與中國所不同者就是沒有雞而有金翅鳥。據此有人推測,華夏民族的十二生肖是古印度十二生肖紀年法的“翻版”,但中國卻是這一文化重要傳播者。
盡管人們不能確定十二生肖的確切來曆,卻一直沿用至今,成為古人留給我們的具有深遠意義的寶貴財富。
神奇兵馬俑的難解之謎
陝西省驪山北麓,有一組規模宏大、外觀別致的建築被茂密的林木所掩映,這就是聞名遐邇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法國前總理希拉克在參觀之後感慨地說:“世界上有七大奇跡,秦俑坑的發現堪稱第八大奇跡。”那麼,秦始皇陵的兵馬俑究竟“奇”在何處呢?
首先,這些陶俑、陶馬非常逼真,仿佛就是用真人、真馬的模子雕刻出來的。這些陶俑不僅身材很高大,而且容貌不一,神態各異;陶馬則可以清晰地看出其豐滿的肌肉,栩栩如生。其次,還有大量戰車和兵器、飾品等,這些文物無不讓人眼前一亮,不禁要感歎道在如此久遠的年代裏,當時的工匠們是如何掌握這種精良的技藝的。在人們驚歎之餘,圍繞著這些出土文物,也有很多謎團還沒有解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