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在當老師的這幾十年裏,家長們最常問我的問題裏排名第一的是:“你怎麼會對小孩這麼有耐心?”其實,從小我是個毫無耐心、容易分心、做事無組織章法的小孩。對大人的要求,我的態度總抱著“有做就好”,不管成果如何,覺得反正凡事差不多就行了,但對於自己有興趣的事,我會有不睡覺都要完成的決心!這麼兩極化的我,也不曉得為什麼對教育學生會這麼有耐性,這種在外人看來“非比尋常的耐心”,對我來說,其實也經過了一番曆練。

我從“差不多小孩”到現在的擁有“無比堅持的耐心”,是我在美國念書時被教授耳濡目染的。我的指導教授是位非常樂天的拉丁籍美國女士,她非常愛小孩,自己有四個孩子,又領養了兩個。平時我都會到辦公室找她聊天,常常聽到她和孩子們交談,不管她的孩子們惹了什麼麻煩,讓她多麼生氣,她總是平和但堅定地跟他們說話,當然,每次的結果都是她的孩子被她馴服了。

我早期在選課時非常沒有定性,成績呈現兩極化,好玩的教具製作課我可以拿滿分,但必修課程卻因為我覺得無聊而常常搞砸。她知道了我的不足之處,跟我說了這樣的話:“我們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是很愉快的,但是如果因為做不喜歡的事而阻礙你繼續做喜歡的事的話,你需要將你不喜歡的事情當作是通往你喜歡事情的階梯,分一點喜歡給你不喜歡的事情,你心中自然會平定下來,把這些課通過。”

教授沒有說些不實際的虛話來安慰我,隻是從平時與我的相處中,直接爽快地點出我的缺點。原本以為會遭到責備,教授卻隻給我“解決事情的處方”,不是窮追不舍地在已發生的事情上去指責。慢慢地,我在與自己學生相處中潛移默化地使用了這個方式,當他們在行為上犯錯時,用孩子可以理解的方式來引導他們改正錯誤。

確實,比起生氣罵人,這樣的溝通過程是比較漫長的,或許就是這樣,養成了我的耐心。然而,當孩子做錯事的核心原因沒有找到時,小孩會一再地發生同樣的錯,孩子也會因為每次做錯了事,認定大人不管事情的大小或背後有何原因,就隻會生氣罵人,長久下來孩子仍然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有何不妥,重複選擇錯誤行為之外還會將錯誤升級。

麵對孩子的情緒,現在的爸媽多數會試著用講理或跟孩子做朋友的方法來處理。這種方式本身沒錯,隻是與孩子講道理、分析對錯,如果流於長篇大論,會讓孩子覺得“反正聽完訓話就沒事了!”,而我最常見是孩子在大人的道理中養成言語早熟和愛頂嘴的習慣。不懂孩子的邏輯,就無法解決孩子問題的核心。

本書所寫的都是我幾十年教小孩時所碰到的真實情況。在與孩子的互動中,我常常會把自己放在他們的處境去思考,也同時會思考:如果是我的教授,她會怎麼做?

在此將我的這本書獻給在教學上影響我最深,一路上指導我、引導我的教授——Dr.Maranda Shiaw,一位讓我一直戰戰兢兢地在教育上努力力行她所傳授給我一切的人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