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談美感教育(2)(1 / 2)

第一是本能衝動和情感的解放。人類生來有許多本能衝動和附帶的情感,如性欲、生存欲、占有欲、愛、惡、憐、懼之類。本自然傾向,它們都需要活動,需要發泄。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它們不但常彼此互相衝突,而且與文明社會的種種約束如道德宗教法律習俗之類不相容。我們每個人都知道,本能衝動和欲望是無窮的,而實際上有機會實現的卻寥寥有數。我們有時察覺到本能衝動和欲望不大體麵,不免起羞惡之心,硬把它們壓抑下去;有時自己對它們雖不羞惡而社會的壓力過大,不容它們赤裸裸地暴露,也還是將它們壓抑下去。性欲是一個最顯著的例。從前哲學家宗教家大半以為這些本能衝動和情感都是卑劣的、不道德的、危險的,承認壓抑是最好的處置。他們的整部道德信條有時隻在理智鎮壓情欲。我們在上文指出這種看法的不合理,說它違背平均發展的原則,容易造成畸形發展。其實它的禍害還不僅此。弗洛伊德(Freud)派心理學告訴我們,本能衝動和附帶的情感僅可暫時壓抑而不可永遠消滅,它們理應有自由活動的機會,如果勉強被壓抑下去,表麵上像是消滅了,實際上在隱意識裏凝聚成精神上的瘡癤,為種種變態心理和精神病的根源。依弗洛伊德看,我們現代文明社會中人因受道德宗教法律習俗的裁製,本能衝動和情感常難得正常地發泄,大半都有些“被壓抑的欲望”所凝成的“情意綜”(complexes)。這些情意綜潛蓄著極強烈的搗亂力,一旦爆發,就成精神上種種病態。但是這種潛力可以借文藝而發泄,因為文藝所給的是想像世界,不受現實世界的束縛和衝突,在這想像世界中,欲望可以用“望梅止渴”的辦法得到滿足。文藝還把帶有野蠻性的本能衝動和情感提到一個較高尚較純潔的境界去活動,所以有升華作用(sublimation)。有了文藝,本能衝動和情感才得自由發泄,不致凝成瘡癤,釀成精神病,它的功用有如機器方麵的“安全瓣”(safetyvolve)。弗洛伊德的心理學有時近於怪誕,但實含有一部分真理。文藝和其他美感活動給本能衝動和情感以自由發泄的機會,在日常經驗中也可以得到證明。我們每當愁苦無聊時,費一點工夫來欣賞藝術作品或自然風景,滿腹的牢騷就馬上煙消雲散了。讀古人痛快淋漓的文章,我們常有“先得我心”的感覺。看過一部戲或是讀過一部小說之後,我們覺得曾經緊張了一陣是一件痛快事。這些快感都起於本能衝動和情感在想像世界中得解放。最好的例子是歌德著《少年維特之煩惱》的經過。他少時愛過一個已經許人的女子,心裏痛苦已極,想自殺以了一切。有一天他聽到一位朋友失戀自殺的消息,想到這事和他自己的境遇相似,可以寫成一部小說。他埋頭兩禮拜,寫成《少年維特之煩惱》,把自己心中怨慕愁苦的情緒一齊傾瀉到書裏,書成了,他的煩惱便去了,自殺的念頭也消了。從這實例看,文藝確有解放情感的功用,而解放情感對於心理健康也確有極大的裨益,我們通常說一個人情感要有所寄托,才不致苦惱煩悶,文藝是大家公認為寄托情感的最好的處所。所謂“情感有所寄托”還是說它要有地方可以活動,可得解放。

其次是眼界的解放。宇宙生命時時刻刻在變動進展中,希臘哲人有“濯足急流,抽足再入,已非前水”的譬喻。所以在這種變動進展的過程中每一時每一境都是個別的、新鮮的、有趣的。美感經驗並無深文奧義,它隻在人生世相中見出某一時某一境特別新鮮有趣而加以流連玩味,或者把它描寫出來。這句話中“見”字最緊要。我們一般人對於本來在那裏的新鮮有趣的東西不容易“見”著。這是什麼緣故呢?不能“見”必有所蔽。我們通常把自己囿在習慣所畫成的狹小圈套裏,讓它把眼界“蔽”著,使我們對它以外的世界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比如我們如果囿於飲食男女,飲食男女以外的事物就見不著;囿於奔走鑽營,奔走以外的事就見不著。有人向海邊農夫稱讚他的門前海景美,他很羞澀地指著屋後菜園說:“海沒有什麼,屋後的一園菜倒還不差。”一園菜囿住了他,使他不能見到海景美。我們每個人都有所囿,有所蔽,許多東西都不能見,所見到的天地是非常狹小的、陳腐的、枯燥的。詩人和藝術家所以超過我們一般人者就在情感比較真摯,感覺比較銳敏,觀察比較深刻,想像比較豐富。我們“見”不著的他們“見”得著,並且他們“見”得到就說得出,我們本來“見”不著的他們“見”著說出來了,就使我們也可以“見”著。像一位英國詩人所說的,他們“借他們的眼睛給我們看”(theylendtheireyesforustosee)。中國人愛好自然風景的趣味是陶謝王韋諸詩人所傳染的。在Turner和Whistler以前,英國人就沒有注意到泰晤士河上有霧。Byron以前,歐洲人很少讚美威尼斯。前一世紀的人崇拜自然,常咒罵城市生活和工商業文化,但是現代美國俄國的文學家有時把城市生活和工商業文化寫得也很有趣。人生的罪孽災害通常隻引起忿恨,悲劇卻教我們於罪孽災禍中見出偉大壯嚴;醜陋乖訛通常隻引起嫌惡,喜劇卻教我們在醜陋乖訛中見出新鮮的趣味。Rembrandt畫過一些疲癃殘疾的老人以後,我們見出醜中也還有美。象征詩人出來以後,許多一縱即逝的情調使我們覺得精細微妙,特別值得留戀。文藝逐漸向前伸展,我們的眼界也逐漸放大,人生世相越顯得豐富華嚴。這種眼界的解放給我們不少的生命力量,我們覺得人生有意義,有價值,值得活下去。許多人嫌生活幹燥,煩悶無聊,原因就在缺乏美感修養,見不著人生世相的新鮮有趣。這種人最容易墮落頹廢,因為生命對於他們失去意義與價值。“哀莫大於心死”,所謂“心死”就是對於人生世相失去解悟與留戀,就是不能以美感態度去觀照事物。美感教育不是替有閑階級增加一件奢侈,而是使人在豐富華嚴的世界中隨處吸收支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力。朱子有一首詩說:“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詩所寫的是一種修養的勝境。美感教育給我們的就是“源頭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