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化的自我(1 / 3)

問張三是誰,答案是一組確定的性質:a1sub>+b1sub>+c1sub>。問自己是誰,答案是一組確定的和待確定的性質:a2sub>+b2sub>+c2sub>+...+X? 你看待別人,認為別人有確定的性格、習慣、階層、知識水平,你看待自己,卻不僅僅隻是如此。反過來也一樣。別人看待你,把你當成確定屬性的個體,對你很自在地進行描述和判斷,別人看待他們自己,也認為自己不僅僅是你眼中的固定屬性的個體。此其一。其二,我還意識到,是我在認為我是這樣或那樣,這才是最關鍵的。我是誰,其實有一層自描述,我認為我是誰;他是誰,是一種描述,我認為他是誰,其實還是,李四認為張三是誰,還是他描述。這兩個問題在範疇上是不同的。凡是涉及自描述的問題,都非常複雜,你不能期望這種問題有簡單的答案。我是誰這個問題可以表示為:我認為(我是X? )。在“我是X”中,“我”是一個實際生存的個體,是李四,在“我認為()”中,“認為”是一種判斷和認知狀態,“我”是一個做出判斷和意識的概念性的我,不是大家眼裏的李四,也不是我的判斷和認知內容,而是我對判斷活動或認知活動的意識,即自我意識,或者自我反思。所以問題可以更清楚地表示為:我認為(我作為某一個體是X)。因此,我是誰這個自描述問題,可以分解為三個問題:個體屬性、心理認知、自我反思。這是三個分立的屬性麼?可以這樣認為。但屬性本來隻是用於我們看得見、摸得著的性質,例如長相、膚色、收入,這裏還是把它們區分開來。自我是一個實體,同時也包含認知過程或心理程序,而且還有反觀自己心理的概念思考或自我反思。大凡概念的空間分立,也都可以投射到實在發展的時間進程中。這裏將從社會生態、心理認知、概念自我的演化進程來一一說明,它們分別對應著個體屬性、心理認知、自我反思。

個體

最初本沒有我。這裏的我特指作為個體的我。我們都有一些生物學的常識,我來自我的父母,我的父母來自……來自原始人類祖先……來自原始哺乳動物祖先……來自原始脊椎動物祖先……來自原始動物祖先……來自最初的基因。經過足夠長的鏈條,我其實是基因組所組裝的實體。起源的問題很難,是因為從起源的m,到現在的n,中間的過程實在太複雜、環節太多、設計太豐富,以至於按照自然演化給我們普通人類打造的天生的樸素認識裝備,我們很難理解如何從m到n。在樸素人類視野中的m和n,好似兩個分立、並舉的概念,基因和李四,在概念上對舉了,你下意識地、自動地會把這個對舉概念等同於蘋果和梨子、蘋果和蘋果樹、蘋果和人類。當你借用理解後麵這種對舉概念的模式來理解基因和李四時,你會發現完全不能適用。蘋果和梨子,蘋果是蘋果,梨子是梨子,空間上對舉存在,用這個模型來思考基因和李四,你會想,基因是基因,人是人,基因和人在空間上並列存在嗎?蘋果和蘋果樹,蘋果樹上長蘋果,這你能看到,你還知道,蘋果種子,就能長出蘋果樹,蘋果樹就能結蘋果,但你無法想象,基因怎麼結出李四?也許基因就像蘋果核,結出一棵基因樹,基因樹長出了李四,但這是什麼意思?基因樹裏有什麼?基因裏有什麼?單憑樸素生物學的工具,你是想不出來的。你可能會認為,基因樹裏有一個小李四,是它長出了李四。那小李四裏麵還有什麼?裏麵的裏麵呢?用整體和部分的關係能看清楚嗎?再看蘋果和人類。蘋果可以被人類吃,基因能被人類吃嗎?吃了蘋果,人類會健康,吃了基因,人類會怎樣?吃了轉基因,人類會怎樣?這三種模式分別對應著人類的天生認知裝備:空間、結構或功能、目的。足夠複雜的演化設計,環節多、鏈條長、時間進程極為極為極為極為豐富,樸素的空間、功能、目的概念是無法理解的。你很難自己坐在那裏空想,我作為生物個體怎麼就是一組基因構造的。這種想象所使用的人類樸素視野的思考工具,根本就不夠用。

問張三是誰,答案是一組確定的性質:a1sub>+b1sub>+c1sub>。問自己是誰,答案是一組確定的和待確定的性質:a2sub>+b2sub>+c2sub>+...+X? 你看待別人,認為別人有確定的性格、習慣、階層、知識水平,你看待自己,卻不僅僅隻是如此。反過來也一樣。別人看待你,把你當成確定屬性的個體,對你很自在地進行描述和判斷,別人看待他們自己,也認為自己不僅僅是你眼中的固定屬性的個體。此其一。其二,我還意識到,是我在認為我是這樣或那樣,這才是最關鍵的。我是誰,其實有一層自描述,我認為我是誰;他是誰,是一種描述,我認為他是誰,其實還是,李四認為張三是誰,還是他描述。這兩個問題在範疇上是不同的。凡是涉及自描述的問題,都非常複雜,你不能期望這種問題有簡單的答案。我是誰這個問題可以表示為:我認為(我是X? )。在“我是X”中,“我”是一個實際生存的個體,是李四,在“我認為()”中,“認為”是一種判斷和認知狀態,“我”是一個做出判斷和意識的概念性的我,不是大家眼裏的李四,也不是我的判斷和認知內容,而是我對判斷活動或認知活動的意識,即自我意識,或者自我反思。所以問題可以更清楚地表示為:我認為(我作為某一個體是X)。因此,我是誰這個自描述問題,可以分解為三個問題:個體屬性、心理認知、自我反思。這是三個分立的屬性麼?可以這樣認為。但屬性本來隻是用於我們看得見、摸得著的性質,例如長相、膚色、收入,這裏還是把它們區分開來。自我是一個實體,同時也包含認知過程或心理程序,而且還有反觀自己心理的概念思考或自我反思。大凡概念的空間分立,也都可以投射到實在發展的時間進程中。這裏將從社會生態、心理認知、概念自我的演化進程來一一說明,它們分別對應著個體屬性、心理認知、自我反思。

個體

最初本沒有我。這裏的我特指作為個體的我。我們都有一些生物學的常識,我來自我的父母,我的父母來自……來自原始人類祖先……來自原始哺乳動物祖先……來自原始脊椎動物祖先……來自原始動物祖先……來自最初的基因。經過足夠長的鏈條,我其實是基因組所組裝的實體。起源的問題很難,是因為從起源的m,到現在的n,中間的過程實在太複雜、環節太多、設計太豐富,以至於按照自然演化給我們普通人類打造的天生的樸素認識裝備,我們很難理解如何從m到n。在樸素人類視野中的m和n,好似兩個分立、並舉的概念,基因和李四,在概念上對舉了,你下意識地、自動地會把這個對舉概念等同於蘋果和梨子、蘋果和蘋果樹、蘋果和人類。當你借用理解後麵這種對舉概念的模式來理解基因和李四時,你會發現完全不能適用。蘋果和梨子,蘋果是蘋果,梨子是梨子,空間上對舉存在,用這個模型來思考基因和李四,你會想,基因是基因,人是人,基因和人在空間上並列存在嗎?蘋果和蘋果樹,蘋果樹上長蘋果,這你能看到,你還知道,蘋果種子,就能長出蘋果樹,蘋果樹就能結蘋果,但你無法想象,基因怎麼結出李四?也許基因就像蘋果核,結出一棵基因樹,基因樹長出了李四,但這是什麼意思?基因樹裏有什麼?基因裏有什麼?單憑樸素生物學的工具,你是想不出來的。你可能會認為,基因樹裏有一個小李四,是它長出了李四。那小李四裏麵還有什麼?裏麵的裏麵呢?用整體和部分的關係能看清楚嗎?再看蘋果和人類。蘋果可以被人類吃,基因能被人類吃嗎?吃了蘋果,人類會健康,吃了基因,人類會怎樣?吃了轉基因,人類會怎樣?這三種模式分別對應著人類的天生認知裝備:空間、結構或功能、目的。足夠複雜的演化設計,環節多、鏈條長、時間進程極為極為極為極為豐富,樸素的空間、功能、目的概念是無法理解的。你很難自己坐在那裏空想,我作為生物個體怎麼就是一組基因構造的。這種想象所使用的人類樸素視野的思考工具,根本就不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