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理論三角論(1 / 1)

愛情理論三角論

羅伯特·J.斯滕伯格(RobertJ.Sternberg)於1986年首先提出愛情的三角理論(the triangular the ory of love)。這個三角,不是三角戀的意思,而是指愛情的三個構成要素:親密(intimacy)要素、激情(passion)要素和決定/承諾(decisionbritment)要素。這三個要素構成一個三角形,當所強調的要點不同時,三角形會呈現出不同的形狀。

1.親密要素。親密要素強調的是情感部分,就是愛情關係中的親近感(clo feeling)、關係感(ected feeling)以及一體感(bonded feeling),在愛情關係中創造出一種溫暖的經驗。表現諸如,特別喜歡跟他講話,有什麼事情優先跟他分享;希望跟他有一體感,人家罵他,你會很不高興,人家喜歡他,你會覺得與有榮焉,有一點像偶像的粉絲跟偶像之間的關係;在愛情中,會有一種溫暖的感覺,譬如談戀愛的人,在一個階段,想起對方都會嘴角不自覺泛起微笑,寫他的名字就覺得幸福到不行。

斯滕伯格和格萊傑克(Sternberg & Grajek)指出,親近關係中的親密性有下列十個特點:

(1)想要提升被愛者的福利,這有些像前麵提到的利他愛,你會為了他做一些事情;

(2)和被愛者體驗幸福,你希望把你高興的事情也跟他分享;

(3)看重被愛者,你覺得你愛的那個人真是值得,他真的是傑出到不行的人物,你會把對方有點像偶像那樣子崇拜;

(4)在需要時可以仰賴被愛者,對於你愛的人,覺得我可以依賴他,今天作業做不出來,或者想不出什麼來,可以打電話給他,他會給你想法(idea),甚至他會幫你做;

(5)和被愛者相互了解,和他講話,不必多說,一個眼神就完全知道你的意思,很有默契;

(6)和被愛者分享個人的自我和所有物;

(7)從被愛者獲取情緒支持,當你難過的時候,他會安慰你,而且他的安慰是有用的,別人的安慰都是沒有用的;

(8)給被愛者情緒支持;

(9)和被愛者有親密的溝通,會跟他講一些話,是不會隨便跟人家講的;

(10)在個人生命中珍愛被愛者,你會覺得他存在,你才存在,他不存在,你活著好像也沒有什麼意義,這在傳統愛情故事裏麵特別多,接近瘋狂愛。

2.激情要素。激情大概就是我們一般人比較熟悉的愛情的感覺,在愛情關係中導致浪漫(romance)、身體吸引(physical attra)、性結合(xual mation)等的驅動力。激情要素主要是性的需求,也包括其他需求:尋求自尊、和別人發生關聯、支配他人、臣屬他人,以及自我實現。

3.決定/承諾要素。這是在愛情中最被忽視的要素,這一要素包括短期與長期兩個部分。短期是指決定自己愛上某個人;長期是指承諾維持愛情關係。長期、短期隻是一個相對的分法,如果你的壽命有限,長期、短期的意義就更不一樣,曾經有人問過我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我跟一個有罕見疾病的人談戀愛,你有什麼建議?”我說先恭喜你,因為你有機會知道你的戀愛期限是非常短的,所以你知道什麼事重要,什麼事不重要。我們大部分人都不知道這次戀愛會談多久,但是他知道。因為你知道期限,所以你更知道你的優先順位(priority)。我們因為不知道期限,所以我們的人生常常做一些事後看來不太重要的事情。通常決定要先於承諾,兩者並不一定一起出現。因為決定要愛上某個人並不表示要和那個人維持長久關係,承諾要和一個人發展長期關係,並不表示愛上那個人,可能為了義務或其他愛情之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