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研究的大餅搶食者(2 / 2)

研究者的身份其實不一定對他的講法有太明確的影響,但是很多人相信有影響。所以照這個邏輯要研究離婚的人,必須自己離過好多次,這樣才能講得精彩。你沒離過婚你怎麼研究離婚?照這個邏輯,法律係很多人不能念,你殺過人嗎?沒。你能判刑案嗎?不能。你沒殺過人,你不了解嘛。

作家也研究愛情。當然常常因為他們想象力豐富,或專注於這樣的事情,所以作家雖然沒有經驗,他還可以幻想出來,從訪問可以有同理的了解,也可以做到這一步,這不是人人能夠做到的。

漫畫家也是,漫畫主題除了外星人這種光怪陸離的故事之外,另外一個重大主題就是愛情故事。

宗教人士也有。在我年輕的時候,梵蒂岡的教宗發表對於離婚的看法,結果就有人不爽他,說你不是球員,就不要亂訂遊戲規則。各位聽懂了嗎?教宗又不能結婚,你管我們離婚什麼事啊。

電台主持人對愛情也有。靠著聲音跟聽眾傳達,尤其我們那個時代。哇,廣播人的聲音又超級好聽,你覺得他一定很是帥或很美,然後就寄予很多期待,跟他談心事啊,就像現在你們在網絡上尋找朋友一樣。大家都根據不同的時代提供的環境、提供的管道,去尋找知音。這個管道現在比較多了。以前的管道相對比現在少。

愛情與學術研究。什麼時候學術研究變得“正典化”(ization)?美國大概是最先把它正典化的。美國在20世紀70年代,還有國家級的民意代表認為愛情不能研究,愛情一研究,人類就沒有什麼有趣的事情了。希望政府的研究單位拒絕給予這樣的研究經費補助。覺得那個都是騙人的東西,你研究那些幹什麼呢?認為愛情是人類保留的最後一道神秘的東西。當然後來證明了美國的這位民意代表是無知的。

學術研究也有流變,這個問題這幾年來越來越受重視,變成顯學。

學術研究跟通俗作品之間也都涉及下列這些因素:

態度。你的態度是很嚴謹還是很輕浮?態度決定一切。不止是做研究,做人也是一樣。碰到一件什麼事情,態度好一點,可能因為你的態度改變對你的看法。做事也是一樣,做任何工作都要客客氣氣的,講的話要有禮貌,這樣會贏得尊重。你們這一代人最大的問題就是態度太輕浮,尤其是有些大學生。“這不是我的興趣。”不是你的興趣你可不可以去了解呢?我雖然興趣不在這邊,但我很有意願去了解,請你給我機會。這是一種態度。

方法。有的人用觀察,有的人用訪談。觀察就是在旁邊看。有的時候因選擇角度、選擇觀察時間不同,觀察到的事情也有差別。像有同學選擇吃飯時間觀察情侶,看到都是去吃飯的。你如果選擇晚上十二點在校園活動呢?可能會看到情侶的不同行為。而且,你光看的可能會看錯,有的時候要用適當的方法。不同的學科當然有不同的方法,用問卷法、觀察法、訪談法、曆史研究都可以。

內容。有些戀人做的事情跟我們一般人是一樣的。有人在觀察情侶的時候說,我看到一對戀人在等公交車,覺得戀人應該要做不同的事情,至少要手牽手等公交車。如果那對戀人沒有手牽手等公交車呢?如果兩個戀人各自走在回家的路上呢?他們也會做跟我們一般人一模一樣的事情。可是你在刻意觀察情侶的時候,就不會想到他們跟我們一般人一模一樣,而是認為他們是跟我們不一樣的。你看到的東西會因為你觀察的焦點而有所差別。

資料。數據源是什麼?有的時候你是問別人,有的時候你是自己知道,有的時候你是從別的地方旁敲側擊來的。

除此之外,目標、聽眾也有關係。你的目標,你的聽眾究竟是為了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