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1 / 2)

大陸的出版社也因此跨海來求稿。情形就像當初台灣的出版社一樣。聽到我沒有稿子就退場的大有人在。隻有一兩位編輯想到一些特別的做法,最後武叢偉老師的做法最打動我,她請人先將錄像課程和我的講義先騰錄下來,我前後再請馮忠恬、李思儀和何思瑩三位同學幫忙,特別是何思瑩同學認真地回頭再從錄像課程和講義中做了很多補充,才有現在各位讀者手中這本書出現。

其實“愛情社會學”這門課程的內容是經過幾次轉變的,並不是一直就是現在各位看到的這樣的篇章結構。

最當初我的構想是個三部曲結構。我一直以來的專長都在“社會學理論”,對於愛情的進入點原來也是從這個角度,所以“愛情與社會學理論”是我的“初心”所在,可是“社會學理論”這個課名會嚇走很多人,所以我就“偷天換日”把“愛情與社會理論”放在課程的尾端,多放了“中外愛情故事”的部分當成一個開頭,中間經過選定的幾個“愛情與社會”的主題,這樣湊成了最當初的“愛情社會學”的授課內容。隨著每年我的講義更新,“愛情與社會”的主題不斷擴充到可以獨立成一門課,所以就叫作“愛情社會學”;“中外愛情故事”也越搜集越多,也獨立命名為“愛情曆史社會學”;“愛情與社會理論”也就從原先的“首部曲”成了三部曲中的最後一部。

回到我開這門課的原始想法,其實是跟我教書的原始想法相一致的:教育是要讓我們成為更好的人。我相信社會學的知識來自觀察和研究人們的生活,因此也應該對人們的生活有幫助。而要幫助我們研究的對象,我們必須講他們聽得懂的語言。這對教“社會學理論”的人來說,“要將西方概念轉化成中國的日常語言”尤其是個挑戰。我就是秉持著這麼簡單的理念,在沒有現成教科書可用的情況下,結合了我不斷廣泛閱讀的成果,設計出了這麼一門“三部曲”的課,也很幸運在教了快二十年的時間裏,接近了當初的理想。各位現在看到的書也隻是現階段的成果。

特別感謝我曆年來的學生以及收看網絡課程的各地同學,你們的熱情回饋,讓我深刻了解到我的課程對大部分學生而言真是一門很有意義的課程。

我希望我的課程隻是一個開頭,讓未來的研究者或教學者能在這個基礎上另辟蹊徑,通過不斷的批評和改進,引進更多的研究成果,讓這個領域更能貼近一般人的生活,進而幫助大家有能力麵對、思考、解決自己或身邊人的愛情問題。

我也要感謝我的家人在我成長過程中給予我的各種關愛,讓我在學習理論之餘,還有更多實際的感受。

最後,我想起恩師愛新覺羅·毓鋆先生曾經問過門人的話:“學生”到底要學什麼?“學生”的“生”到底是什麼?可惜,我沒親耳聽到老師給答案。但是從當老師的第一天開始,我就不斷尋索:“生”是什麼?目前的大學教育好像都集中在替學生的“生涯”,好像忘了“生活”、“生命”、“生態”和“生生不息”的這幾個“生”字所包含的層麵。我希望我的“愛情社會學”以及我所開的其他課程,都在這幾個方麵做出一點點小小的努力。

大陸的出版社也因此跨海來求稿。情形就像當初台灣的出版社一樣。聽到我沒有稿子就退場的大有人在。隻有一兩位編輯想到一些特別的做法,最後武叢偉老師的做法最打動我,她請人先將錄像課程和我的講義先騰錄下來,我前後再請馮忠恬、李思儀和何思瑩三位同學幫忙,特別是何思瑩同學認真地回頭再從錄像課程和講義中做了很多補充,才有現在各位讀者手中這本書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