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一(1 / 3)

《談美書簡》1980年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這是作者自《文藝心理學》、《談美》之後,近50年來第一部係統性的美學著作。

該書總結了作者“在學習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上”,“對美學上一些關鍵性的問題”所得到的“新認識”。該書首先闡明了一個觀點,就是馬克思主義美學是有自己的體係的,而且它的體係“比過去任何美學大師所構成的任何體係都宏大、更完善,而且有更結實的物質基礎和曆史發展線索”。但同時該書也指出,馬克思主義美學並沒有窮盡美學的發展,美學還需要借鑒曆史上的各派美學的成果,並努力解放思想、打破禁區,繼續探索新的問題。該書對人性論、人道主義、典型環境和典型性格的關係、文藝創作中的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問題、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問題、美感中的心理與生理問題等,都開辟專章進行了深入的討論。

該書收錄的13封信,包括三個方麵內容:一是美學方法研究(第1封:美學研究的方法,第2封:美學研究的出發點);二是美學範疇研究(第3封:美學研究的主體性問題,第4封:美學研究與馬克思主義的關係,第5封:美學與生產實踐的關係,第7封:美感的生理學基礎,第12封:悲劇範疇與喜劇範疇,第13封:“偶然”的美學地位);三是美學實踐研究(第6封:美學禁區應突破,第8封:關於形象思維,第9封:文學在美學中的地位,第10封: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第11封:典型環境與典型人物)。

思想內容

《談美書簡》是朱光潛先生一生中所做的第二次美學理論綜合,這次綜合無論在廣度還是在深度上都超過了第一次。朱光潛所做的第一次美學理論綜合體現在《文藝心理學》中,是以克羅齊的直覺論為中心,將心理學派美學、聯想主義美學和道德主義美學溝通起來形成三個互相聯係的層次,未超出審美心理學的範圍。朱光潛所做的第二次美學理論綜合則是以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點為中心,從人的本質開始,逐漸涉及到美的共同性與特殊性,審美活動中的心理與生理,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典型環境與典型人物,喜劇與悲劇,偶然性與必然性等問題,不僅包括審美心理學,而且涉及審美社會學和審美人類學。這次綜合標誌著朱光潛美學思想的根本性轉變:即由信奉尼采、克羅齊轉變為信奉馬克思主義。

《談美書簡》第1封信主要談學習美學的方法。朱光潛首先指出立誌要研究任何一門科學的人都要端正人生態度,認清方向,要“做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一切不老實的人做任何需要實事求是的科學工作都不會走上正路的。同時指出“研究美學的人如果不學一點文學、藝術、心理學、曆史和哲學,那將是一個更大的欠缺”。他還指出學習精通一兩門外語,充分占有資料,圍繞某個問題邊學邊寫,集中力量打殲滅戰是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

朱光潛在第3封信中說:“談美,得從人談起,因為美是一種價值,而價值屬於經濟範疇,無論是使用還是交換,總離不開人這個主體。”因此,研究美絕不能離開人,美學是隨同對人的研究而逐步展開的,認為研究人是打開美學殿堂的金鑰匙。當然,對人的研究首先是人類學的研究。人類學是把人當作一種物種來研究的科學,人類學的研究成果對於美學來說,主要回答了一個問題,就是藝術起源的問題。穀魯斯和普列漢若夫談藝術起源就是站在人類學角度,認為藝術起源於日常生活實踐如吃飯穿衣、男婚女嫁等。近代,人又成為心理學研究的對象。心理學把人與外在事物的複雜的物質交換過程簡化為由刺激到反應循環往複的過程,並把它分解為知(認識)、情(情感)、意(意誌)三部分。早期心理學是附屬於哲學的,哲學家大半看重認識而輕視實踐,因此把心理學局限於從感覺神經到腦中樞那一環,至於從腦中樞到運動神經那一環,也就是從情感、思考和意誌到行動那一環,則很少提起。十七、十八世紀還是一個不可知的秘密。各派心理學對人的研究雖然都有其獨特的貢獻,但畢竟不能揭示人的全麵本質。原因是他們都把人這個整體宰割開來成為若幹片斷,單挑其中一塊出來,就像瞎子摸象,誰也說不清。這種“機械觀”的研究方法源於牛頓的物理學。十九世紀以來,對人的研究有了新的發展。一些學者擯棄了“機械觀”,而采取了“有機觀”的方法,後者來自生物學和有機化學。它與“機械觀”不同,不是把人的心理功能看成可以任意拆卸與組合的零件,而是看成互相聯係、不可分割的有生命的整體。歌德就是持“有機觀”的,馬克思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恩格斯的《自然辨證法》中的《從猿到人》就是在“有機觀”基礎上的進一步發展。馬克思、恩格斯不但強調人與自然(我與物)的統一,而且也強調人本身全部身心兩方麵各種“本質力量”的統一,這個觀點對於美學基本問題的解決具有根本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