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公元618年:李淵稱帝,大唐開國(1 / 3)

於是就有另一些夕陽西下的黃昏,許多宮人看見她們的天子穿著短衫,拄著手杖,像一個飄然遺世的行吟詩人一樣,獨自遊蕩在雕梁畫棟的亭台樓閣之間。

他一遍又一遍地走過它們。

從不疲倦。

從不厭煩。

沒有人知道,楊廣是想把這些良辰美景深深地烙印在心間。

沒有人知道,就算死神在下一刻馬上把他從世界上剔除,他也要在這一刻把屬於自己的世界收藏。

楊廣一生中一直保持著一種習慣,即使是在這個迷亂而頹廢的春天裏也依然保持。他經常會長時間地攬鏡自照——長時間地凝視甚至是欣賞著銅鏡中的那個人。

這幾乎可以說是一種自戀。不過有點遺憾的是,在這個春天裏,楊廣看見的不再是那個玉樹臨風、英氣逼人的瀟灑帝王,而是一個鬢發散亂、麵目浮腫、神情倦怠、目光空洞的中年男人。

盡管這個鏡中人已經變得讓楊廣感到陌生,但是他並沒有過於失望。因為這個鏡子裏的人仍然擁有一個寬闊飽滿的額頭,一個端正挺拔的鼻梁以及一個微微揚起的下頜。

夠了。縱使失去所有,楊廣相信自己依然能擁有一個帝王最後的高貴與尊嚴!

楊廣到最後似乎也看淡了死亡。有一天他忽然似笑非笑地對著鏡中人說:“好頭頸,誰當斫之?”

蕭皇後大驚失色,問他為何說出如此不祥之語。楊廣淒然一笑,幽幽地說:“貴賤苦樂,更迭為之,亦複何傷?”(《資治通鑒》卷一八五)

公元618年,楊廣知道自己已經回不了那個烽火連天的中原了。他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保住江東而已,為此楊廣準備遷都丹陽(今江蘇南京),以防李密兵鋒越過長江。

楊廣把此事拿到朝會上討論,文武百官立即產生激烈的爭執。以內史侍郎虞世基為首的大臣都極力讚成,表示沒有比這個更好的計劃了;而右武候大將軍李才等人卻堅決反對,認為楊廣應該立刻返回西京,借此安定天下。

最後心直口快的李才說不過巧舌如簧的虞世基,憤然離殿。門下錄事李桐客依然堅持說:“江東低窪潮濕、地勢險惡,而且耕地太少,如果要對內奉養皇家,對外供應三軍,百姓難以負荷,恐怕最終仍將激起變亂!”李桐客話音剛落,禦史們立刻發出彈劾,說他毀謗朝政。

反對的聲音就此被徹底打壓。公卿們紛紛阿附楊廣,說:“江東之民盼望聖駕已久,陛下南下長江,親臨安撫,此乃大禹之事功也!”

遷都之議就這麼定了下來。丹陽郡隨即破土動工,開始修建皇宮。

可是,楊廣已經無福消受丹陽的這座新皇宮了,因為軍隊早已離心離德。

一場震驚天下的江都政變馬上就將爆發。

剛開始,將士們想到的還僅僅是叛逃。

因為他們都是關中人,思鄉心切,見楊廣毫無西返之意,隻好三十六計走為上。禁軍郎將竇賢首先率部西逃,結果被楊廣的騎兵追了回來,馬上把竇賢斬首示眾。

於是就有另一些夕陽西下的黃昏,許多宮人看見她們的天子穿著短衫,拄著手杖,像一個飄然遺世的行吟詩人一樣,獨自遊蕩在雕梁畫棟的亭台樓閣之間。

他一遍又一遍地走過它們。

從不疲倦。

從不厭煩。

沒有人知道,楊廣是想把這些良辰美景深深地烙印在心間。

沒有人知道,就算死神在下一刻馬上把他從世界上剔除,他也要在這一刻把屬於自己的世界收藏。

楊廣一生中一直保持著一種習慣,即使是在這個迷亂而頹廢的春天裏也依然保持。他經常會長時間地攬鏡自照——長時間地凝視甚至是欣賞著銅鏡中的那個人。

這幾乎可以說是一種自戀。不過有點遺憾的是,在這個春天裏,楊廣看見的不再是那個玉樹臨風、英氣逼人的瀟灑帝王,而是一個鬢發散亂、麵目浮腫、神情倦怠、目光空洞的中年男人。

盡管這個鏡中人已經變得讓楊廣感到陌生,但是他並沒有過於失望。因為這個鏡子裏的人仍然擁有一個寬闊飽滿的額頭,一個端正挺拔的鼻梁以及一個微微揚起的下頜。

夠了。縱使失去所有,楊廣相信自己依然能擁有一個帝王最後的高貴與尊嚴!

楊廣到最後似乎也看淡了死亡。有一天他忽然似笑非笑地對著鏡中人說:“好頭頸,誰當斫之?”

蕭皇後大驚失色,問他為何說出如此不祥之語。楊廣淒然一笑,幽幽地說:“貴賤苦樂,更迭為之,亦複何傷?”(《資治通鑒》卷一八五)

公元618年,楊廣知道自己已經回不了那個烽火連天的中原了。他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保住江東而已,為此楊廣準備遷都丹陽(今江蘇南京),以防李密兵鋒越過長江。

楊廣把此事拿到朝會上討論,文武百官立即產生激烈的爭執。以內史侍郎虞世基為首的大臣都極力讚成,表示沒有比這個更好的計劃了;而右武候大將軍李才等人卻堅決反對,認為楊廣應該立刻返回西京,借此安定天下。

最後心直口快的李才說不過巧舌如簧的虞世基,憤然離殿。門下錄事李桐客依然堅持說:“江東低窪潮濕、地勢險惡,而且耕地太少,如果要對內奉養皇家,對外供應三軍,百姓難以負荷,恐怕最終仍將激起變亂!”李桐客話音剛落,禦史們立刻發出彈劾,說他毀謗朝政。

反對的聲音就此被徹底打壓。公卿們紛紛阿附楊廣,說:“江東之民盼望聖駕已久,陛下南下長江,親臨安撫,此乃大禹之事功也!”

遷都之議就這麼定了下來。丹陽郡隨即破土動工,開始修建皇宮。

可是,楊廣已經無福消受丹陽的這座新皇宮了,因為軍隊早已離心離德。

一場震驚天下的江都政變馬上就將爆發。

剛開始,將士們想到的還僅僅是叛逃。

因為他們都是關中人,思鄉心切,見楊廣毫無西返之意,隻好三十六計走為上。禁軍郎將竇賢首先率部西逃,結果被楊廣的騎兵追了回來,馬上把竇賢斬首示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