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吐溫生活的時期,美國的宗教氛圍還頗為濃厚,雖說真正的宗教信仰已經不可避免地漸漸褪色,但形形色色的宗教教條還是充斥於生活中,可是這些宗教教條已經明顯地與日益實利化的資本主義社會現實不相吻合,兩者的乖違就具有了鮮明的喜劇性。馬克·吐溫在許多短篇小說中充分展示了這種喜劇性。《壞孩子的故事》和《好孩子的故事》主要嘲諷了教會學校關於好人好報、惡人惡報的世故教訓。壞孩子吉姆從小不聽管教,出格地自私,長大了幾乎無惡不作,卻似乎有鬼神護身,一輩子一帆風順。好孩子雅各布處處遵從教訓,規行矩步,卻屢遭誤解,飽受白眼,最後落得身敗名裂。這當然是對現實世界的道義淆亂和宗教教條的陳腐無聊的馬克·吐溫式的幽默諷刺。《愛德華·米爾斯和喬治·本頓的故事》的主旨也是如此。愛德華和喬治是被布朗特夫婦收養的一對孤兒,愛德華從小就乖順聽話,為人正派,勤懇踏實,而喬治卻任性刁蠻,脾性乖張,不羞於為惡。然而,讓人詫異的是,幾乎所有人對愛德華都視而不見,不加關心,而對喬治卻急於表現自己的好心,他們的養父母是如此,愛德華追求的女孩子如此,連社會上那些樂於行善的婦女也都急於幫助喬治,以證明自己的仁慈。
最後喬治帶人蒙麵搶銀行,殺死了忠於職守的愛德華,更是激起了那些篤信宗教的婦女的慈悲心腸,不惜為之說情,甚至為他樹碑立傳,而對愛德華卻幾乎不聞不問。這極為鮮明地表達了馬克·吐溫對當時社會中彌漫著的虛偽的宗教教條的辛辣嘲諷。對於那些所謂篤信宗教的人而言,幫助惡人喬治乃是創造著更多價值的行為,而對好人的不聞不問乃是正常的天理;這種宗教行為其實就是完全被資本主義式的功利心、算計心浸透了的行為,實質乃是利己主義。《那是天堂,還是地獄》對所謂宗教教條的嘲諷就更大膽而深刻了。基督教把撒謊視為大罪,但是在生活中又豈能擺脫謊言!尤其是那些善意的謊言,沒有它們,生活常常是無法進行的。當小說中那對年老而善良的孿生姐妹為了嗬護患病的侄女和孫女,不得不學著撒謊時,我們絕沒有理由固守宗教教條,反而會為她們的行為感到高興。質地堅硬的宗教教條總是難以曲盡人性的幽深處,也難以處理各種不同的人生際遇。馬克·吐溫麵對各種宗教教條和社會現實的幽默態度,顯示了他的從容和信心。
資本主義社會的庸俗化和實利化是腐蝕一切的酸性物質,即使原本超越於庸俗和實利的藝術領域也不能幸免。在《羅馬萬神殿維納斯神像的故事》中,喬治是個獻身藝術的貧窮雕塑家,寄居藝術之都羅馬,愛上了雜貨店老板的女兒瑪麗。瑪麗的父親卻極其勢利,看不起貧窮的喬治,逼女兒另嫁有錢人。少年時的朋友約翰卻在關鍵時刻幫助了喬治,他把喬治的大理石雕塑作品《美國雕像》弄殘,埋入地下,偽裝成出土文物,結果獲得了巨額金錢,喬治的一切困境也迎刃而解。在此,人們對藝術品的內在價值缺乏鑒賞能力,而隻能從外在的特質,如是否為出土文物來鑒別其價值。
馬克·吐溫生活的時期,美國的宗教氛圍還頗為濃厚,雖說真正的宗教信仰已經不可避免地漸漸褪色,但形形色色的宗教教條還是充斥於生活中,可是這些宗教教條已經明顯地與日益實利化的資本主義社會現實不相吻合,兩者的乖違就具有了鮮明的喜劇性。馬克·吐溫在許多短篇小說中充分展示了這種喜劇性。《壞孩子的故事》和《好孩子的故事》主要嘲諷了教會學校關於好人好報、惡人惡報的世故教訓。壞孩子吉姆從小不聽管教,出格地自私,長大了幾乎無惡不作,卻似乎有鬼神護身,一輩子一帆風順。好孩子雅各布處處遵從教訓,規行矩步,卻屢遭誤解,飽受白眼,最後落得身敗名裂。這當然是對現實世界的道義淆亂和宗教教條的陳腐無聊的馬克·吐溫式的幽默諷刺。《愛德華·米爾斯和喬治·本頓的故事》的主旨也是如此。愛德華和喬治是被布朗特夫婦收養的一對孤兒,愛德華從小就乖順聽話,為人正派,勤懇踏實,而喬治卻任性刁蠻,脾性乖張,不羞於為惡。然而,讓人詫異的是,幾乎所有人對愛德華都視而不見,不加關心,而對喬治卻急於表現自己的好心,他們的養父母是如此,愛德華追求的女孩子如此,連社會上那些樂於行善的婦女也都急於幫助喬治,以證明自己的仁慈。
最後喬治帶人蒙麵搶銀行,殺死了忠於職守的愛德華,更是激起了那些篤信宗教的婦女的慈悲心腸,不惜為之說情,甚至為他樹碑立傳,而對愛德華卻幾乎不聞不問。這極為鮮明地表達了馬克·吐溫對當時社會中彌漫著的虛偽的宗教教條的辛辣嘲諷。對於那些所謂篤信宗教的人而言,幫助惡人喬治乃是創造著更多價值的行為,而對好人的不聞不問乃是正常的天理;這種宗教行為其實就是完全被資本主義式的功利心、算計心浸透了的行為,實質乃是利己主義。《那是天堂,還是地獄》對所謂宗教教條的嘲諷就更大膽而深刻了。基督教把撒謊視為大罪,但是在生活中又豈能擺脫謊言!尤其是那些善意的謊言,沒有它們,生活常常是無法進行的。當小說中那對年老而善良的孿生姐妹為了嗬護患病的侄女和孫女,不得不學著撒謊時,我們絕沒有理由固守宗教教條,反而會為她們的行為感到高興。質地堅硬的宗教教條總是難以曲盡人性的幽深處,也難以處理各種不同的人生際遇。馬克·吐溫麵對各種宗教教條和社會現實的幽默態度,顯示了他的從容和信心。
資本主義社會的庸俗化和實利化是腐蝕一切的酸性物質,即使原本超越於庸俗和實利的藝術領域也不能幸免。在《羅馬萬神殿維納斯神像的故事》中,喬治是個獻身藝術的貧窮雕塑家,寄居藝術之都羅馬,愛上了雜貨店老板的女兒瑪麗。瑪麗的父親卻極其勢利,看不起貧窮的喬治,逼女兒另嫁有錢人。少年時的朋友約翰卻在關鍵時刻幫助了喬治,他把喬治的大理石雕塑作品《美國雕像》弄殘,埋入地下,偽裝成出土文物,結果獲得了巨額金錢,喬治的一切困境也迎刃而解。在此,人們對藝術品的內在價值缺乏鑒賞能力,而隻能從外在的特質,如是否為出土文物來鑒別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