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當下最熱的話題是“互聯網+”,社會各界對於互聯網引導行業創新、工業4.0和智能製造等等討論得沸沸揚揚。但我們應該看到,我們與理想的差距在哪裏?製造業的競爭是一個由技術、管理和人這三大因素所形成的綜合性競爭,競爭力的大小取決於如何將上述三者組成周密、協同的係統,競爭中所依靠的知識是由工程科學、社會科學和管理科學有機結合而成的。我們的引領者、決策者,甚至身帶各種專家學者頭銜的企業導師們,擁有這樣的知識結構嗎?中國企業在管理理念、實踐方法上,究竟應如何創新,如何適應瞬息萬變的技術經濟社會,如何在日新月異的中國土壤上開出中國管理理念的思想之花,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深刻思索的命題。
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也對中國的管理理念創新充滿期待。他在1995年時曾經說:“除非中國突然崩潰,我可以預測:以後10年左右,在美國和歐洲市麵上將會出現大量題目為 ‘中國管理的秘密’的書籍,就像前10年大量的 ‘日本管理的秘密’一樣。”德魯克也曾對《清教徒的禮物》表現出極大興趣,可惜未等到其出版就去世了。所幸在德魯克做出預言的20年後,在本書再印之際,中國的企業家已經開始為世界管理學思想輸出貢獻。
海爾公司CEO張瑞敏於2015年11月得到全球極具影響力的“50大管理思想家”授獎,即是優秀的例證。來自管理思想發源地的歐洲管理界如此認可張瑞敏的創新,是因為海爾給員工極大的自由來激發創業靈感,弱化層級結構,去除中間層,比更多的西方企業開放、自由和合作。
弱化層級結構和去除中間層,符合互聯網時代的管理理念創造,也與清教徒的思想暗合。與近幾十年來全世界愈演愈烈,也是本書中著重批判的“財務指標工程取代工業工程”、“自上而下”、“專家誤導”相反,新時代浪潮下的產業變革,呼喚更多尊重一線人員對市場的了解,鼓勵動手能力的“現場精神”;呼喚更多勤儉節約、擯棄浪費的“精益思想”;呼喚更多賦予自主決策權但服從於協作精神的“合作集體主義”;呼喚更多對新技術不斷嚐試和嚴謹實踐的“工匠精神”。
優秀管理的文化本質,即是本書給出的五大特征,它們同時也是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的協同發展理念。我們應抓住管理科學發展的精髓,而不是今天複製蘇聯的、明天複製美國的,結果哪個也沒成功。我們管理學者有責任研究管理科學的真諦,建設正確的中國管理理念、方法體係。讓我們在中國和世界變化發展的浪潮中,去探索、去理論聯係實踐,中國企業如能在新的時代舞台上實踐和創新,方能帶來中國夢的實現,也不枉兩位年逾八十的作者傾力一生,為我們帶來這本珍貴的禮物。
2015年11月於天津大學
中國經濟當下最熱的話題是“互聯網+”,社會各界對於互聯網引導行業創新、工業4.0和智能製造等等討論得沸沸揚揚。但我們應該看到,我們與理想的差距在哪裏?製造業的競爭是一個由技術、管理和人這三大因素所形成的綜合性競爭,競爭力的大小取決於如何將上述三者組成周密、協同的係統,競爭中所依靠的知識是由工程科學、社會科學和管理科學有機結合而成的。我們的引領者、決策者,甚至身帶各種專家學者頭銜的企業導師們,擁有這樣的知識結構嗎?中國企業在管理理念、實踐方法上,究竟應如何創新,如何適應瞬息萬變的技術經濟社會,如何在日新月異的中國土壤上開出中國管理理念的思想之花,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深刻思索的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