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者,中國周邊一些國家包括日本、越南、菲律賓等國家,因為和中國存在著各種糾紛,其針對中國的民族主義也處於高漲階段。同樣重要的是,中國周邊其他一些新興國家如印度也往往隨著國家的崛起,其民族主義經常高漲起來,並且也往往是針對中國的。類似的外在環境的變化無疑為中國新一波民族主義的崛起提供了強勁的動力。此外,很多內部因素例如社會所出現的各種不穩定因素、傳統意識形態的衰落、民族精神的萎靡不振等等,也是民族主義的內部驅動力。
新一波民族主義是否會影響國家的開放政策?這是很多人所擔憂的。經驗地看,現代主權國家都不是封閉國家。強大的國家都是要善於學習外國經驗的,同時也不能盲目地學。所以,各國需要批判性地學習外國經驗。不存在一個不變的製度,任何製度都是在演進過程中得以生存和發展的,曆史從來就不會有終結點。學習他國的最優實踐,同時避免他國的沉痛教訓,這是進步的動力,也是塑造一個更好的製度的前提。這裏的結論就是,人們可以批評他國,但不可拒絕學習他國,無論是成功的經驗還是失敗的教訓。
無論是世界曆史還是中國本身的曆史經驗,都證明盲目的民族主義會走向封閉,封閉會走向落後,走向衰落。中國明朝曆史很能說明這一點。當然,這裏不是說明朝已經有了民族主義,而隻是想說明,封閉會導致落後的道理。明朝時代,世界海洋世紀剛剛開始。無論從政府能力還是社會能力,明朝是當時世界海洋力量最強大的國家。鄭和數次下西洋表明的是政府主導的海洋能力,包括中國的造船能力和航海技術水平。而崛起在東南沿海的“倭寇”則表明民間海商的力量,“倭寇”實際上大多是福建和浙江一帶的民間海商,他們主導了沿海的貿易。當時的“倭寇”實際上大多是福建和浙江一帶的民間海商,他們主導了沿海的貿易。隻是後來他們受朝廷的製約甚至鎮壓的情況下,才和日本商人結合起來。
可惜的是,因為明朝的保守主義意識形態、既得利益反對、航海成本高昂等因素,朝廷不僅終止了官方主導的航海,銷毀了所有航海資料,而且也高壓鎮壓民間的海商。這使得中國失去了航海時代。如果當時中國能夠繼續,就會完全改寫以後數個世紀的世界地緣政治版圖。直到21世紀的今天,中國再一次崛起要成為海洋國家。
明朝的海禁或許有很多的理由,但恐懼開放是主要因素。今天我們又麵臨這樣一種情形。這裏我們可以舉互聯網和“自主創新”的例子來說明。今天人類社會無疑已經進入一個互聯網的時代,各大國無一不在努力爭奪互聯網世界的主導地位。在這個領域,盡管中國起步較西方晚,但經過多年的努力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互聯網也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尤其是對社會和政治的穩定方麵。正因為如此,在互聯網領域,中國正在興起一股強烈的排他性的民族主義,並且也開始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政府的政策。
再者,中國周邊一些國家包括日本、越南、菲律賓等國家,因為和中國存在著各種糾紛,其針對中國的民族主義也處於高漲階段。同樣重要的是,中國周邊其他一些新興國家如印度也往往隨著國家的崛起,其民族主義經常高漲起來,並且也往往是針對中國的。類似的外在環境的變化無疑為中國新一波民族主義的崛起提供了強勁的動力。此外,很多內部因素例如社會所出現的各種不穩定因素、傳統意識形態的衰落、民族精神的萎靡不振等等,也是民族主義的內部驅動力。
新一波民族主義是否會影響國家的開放政策?這是很多人所擔憂的。經驗地看,現代主權國家都不是封閉國家。強大的國家都是要善於學習外國經驗的,同時也不能盲目地學。所以,各國需要批判性地學習外國經驗。不存在一個不變的製度,任何製度都是在演進過程中得以生存和發展的,曆史從來就不會有終結點。學習他國的最優實踐,同時避免他國的沉痛教訓,這是進步的動力,也是塑造一個更好的製度的前提。這裏的結論就是,人們可以批評他國,但不可拒絕學習他國,無論是成功的經驗還是失敗的教訓。
無論是世界曆史還是中國本身的曆史經驗,都證明盲目的民族主義會走向封閉,封閉會走向落後,走向衰落。中國明朝曆史很能說明這一點。當然,這裏不是說明朝已經有了民族主義,而隻是想說明,封閉會導致落後的道理。明朝時代,世界海洋世紀剛剛開始。無論從政府能力還是社會能力,明朝是當時世界海洋力量最強大的國家。鄭和數次下西洋表明的是政府主導的海洋能力,包括中國的造船能力和航海技術水平。而崛起在東南沿海的“倭寇”則表明民間海商的力量,“倭寇”實際上大多是福建和浙江一帶的民間海商,他們主導了沿海的貿易。當時的“倭寇”實際上大多是福建和浙江一帶的民間海商,他們主導了沿海的貿易。隻是後來他們受朝廷的製約甚至鎮壓的情況下,才和日本商人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