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之後的美利堅合眾國,在政權方麵隻設有國會,沒有總統,沒有最高法院,而國會本身也沒有實際的執行權力。獨立後的13個州實際上隻是一個非常鬆散的聯盟。在《邦聯條例》(1777年)之下,各州保留了很大的獨立性,而邦聯政府的權限很小,導致邦聯政府對內無法解決嚴重的經濟問題,對外難以捍衛本國利益;各州間在邊界、關稅問題上糾紛頻起,州際商品流通也無法正常進行。
1787年9月17日,美國第一部成文憲法最終形成,確立了適應於美國的總統製。在憲法的確認和保障下,國家主權由州政府轉移到聯邦政府。同時,憲法規定由各州保留的自治權利,聯邦政府不得幹涉;界定了個人、州政府和聯邦政府在經濟運行中的分工,為美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法律的保障。
必須爭取國際資源的支持
一個國家麵臨的其他國家由於所處的地位、環境以及利益追求等條件的不同,形成對該國的不同態度。從別國對該國的態度來看,國際資源可以劃分為順意國際資源、逆意國際資源和中間國際資源。順意國際資源對該國奉行的政策、采取的行為持讚賞、支持、合作的態度。這種國際資源有時是既定的,但大多數的情況是國家通過外交努力爭取而來的。這就需要國家注意與它們保持溝通聯係,不使它們的態度發生逆轉。
獨立戰爭期間,英美力量對比極為懸殊。美國從現實出發,善於利用複雜的國際關係,積極爭取法國的支持。但法國在初期卻顧慮重重。駐英代表阿瑟·李以法國著名戲劇家博馬舍為橋梁,說服了法國外交大臣維爾仁,采取了秘密向北美殖民地出口軍火的措施。美利堅立即抓住這個機會任命以博學多才而聞名歐洲的富蘭克林為駐法代表。他隨即利用老練的外交手腕,向法國政府施壓。薩拉托加戰役後,為了向法國施加壓力,富蘭克林秘密與英國展開談判,法國被迫做出讓步,正式決定開始法美同盟談判。法美同盟既使法國從暗地援美轉為公開抗英,又為美利堅開擴大外援之先聲。西班牙也於1779年6月對英作戰。俄國於1780年聯合普魯士、荷蘭、丹麥、瑞典等國組成“武裝中立同盟”,打破了英國的海上封鎖。1780年12月荷蘭進一步加入法國方麵對英作戰。
在爭取更多順意國際資源支持的同時,要利用靈活的外交手段,盡可能地減少逆意國際資源。美國內戰觸及了英國在美國南部的利益,“特倫特”號事件又使英國對美國劍拔弩張。林肯政府采取了靈活機動的外交策略,使“特倫特”號事件得以和平解決。英國因而失去了對美國宣戰的借口,同時也打碎了南部同盟希望歐洲列強的外交承認或“武裝幹涉”的泡影,化解了林肯政府麵臨的第一場外交危機。
以史為鑒,可知興衰。美國用了100餘年的時間崛起為一個世界性的大國。獨立戰爭的勝利獲得了政治上的主權;美國內戰的勝利結束維護了國家主權的統一,促進了資本主義生產的迅猛發展;西進運動開疆拓土,擴展了美國的領土,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原料和能源產地以及銷售市場;門羅谘文的頒布為美國贏得了近百年的快速發展時間,在一定程度上構築了較為穩定的“後院”;美西戰爭的發動和門戶開放政策的出台是實力強大的“後起之秀”對老牌的歐洲殖民國家的“叫板”,以謀取和擴大自身的國際影響力。應該說,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擁有雄厚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的美國已經在美洲崛起。
獨立之後的美利堅合眾國,在政權方麵隻設有國會,沒有總統,沒有最高法院,而國會本身也沒有實際的執行權力。獨立後的13個州實際上隻是一個非常鬆散的聯盟。在《邦聯條例》(1777年)之下,各州保留了很大的獨立性,而邦聯政府的權限很小,導致邦聯政府對內無法解決嚴重的經濟問題,對外難以捍衛本國利益;各州間在邊界、關稅問題上糾紛頻起,州際商品流通也無法正常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