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全的思想,特別是他的早期思想,與太平天國革命的興起以及它的性質、麵貌,有很密切的關係。三十年來,前輩史學家範文瀾同誌在其《太平天國革命運動》、《中國近代史》等重要著作中,以及其他研究者在各種論著中,都對洪秀全的早期思想和他發起太平天國革命的曆程有所分析論述,得出了一些共同的結論,形成了一些慣常的看法。他們的成果,為後來者的繼續探索,奠定了一個基礎。本文就是試圖在這種基礎上,提出和回答這樣一些問題:洪秀全究在何時和怎樣轉變到立誌進行反清革命鬥爭?基督教對他的早期思想起了什麼影響?他是否隻是借用了"上帝"這個名詞來發動革命?他的早期著作是否宣傳了政治平等、經濟平等思想?等等。簡言之,就是試圖對金田起義以前洪秀全的思想基礎作一研究。
對曆史的正確認識來之不易。客觀上,它受到曆史資料的限製;主觀上,研究者除了認識能力有高下之外,視野還不免受到社會各種因素的影響。因而,對曆史的認識,總是一個過程。本文對洪秀全早期思想中一些問題的探討,並不是為了標新立異,而是希望能對這種認識過程的前進有所助益。
一、1843年以前的洪秀全及其思想
洪秀全於嘉慶十八年十二月初十日(1814年1月1日)(許多曆史資料都用陰曆紀時,而且往往紀月而不紀日,如勉強以公曆推算,反不準確。為區別起見,本書凡以漢字標年月日者,指陰曆;凡以阿拉伯數字標年月日者,均指公曆。嘉慶十八年大致相當於公元1813年,所以用公曆來計算洪秀全虛歲時,都以1813年起算。)出生於廣東花縣一個農民家庭,自幼接受了中國封建社會的傳統文化教育。據同他"巷裏相接"的族弟洪仁玕的憶述:"童年的洪秀全學習能力發展很突出,七歲入塾讀書。五六年間,他已學過並能背誦"四書"、"五經"、古文和《孝經》;後來他自讀了"中國曆史"和中國文學的一些較奇特的書。所有這些,他初讀以後,即能了解。"(《太平天國起義記》第二節,見《太平天國》,第6冊,"中國近代史料叢刊"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據燕京大學圖書館1935年重印的1854年英文原本TheVi-sionsofHung-Siu TshuenandOriginoftheKwangsiInsurrection校改了譯文。)由於他的學業優良,家庭對他寄予了極大的期望:"很快,他得到了老師和親屬的喜愛,他們以他的才學而驕傲,確信他將及時取得功名,甚至成為翰林--皇帝就是從翰林院選拔高級官員的,這樣,整個家族也將因他的高位而得到榮耀。"(《太平天國起義記》第二節。據英文原本校改了譯文。)
大約從十六歲以後直到三十一歲,即從1828年至1843年的十五年間,洪秀全的經曆主要是兩項:應科舉,做塾師。這是中國封建社會中一般讀書人的尋常經曆。
在這十幾年間,洪秀全應科舉的具體情況究竟怎樣?這方麵的曆史資料不很充分。據洪仁玕憶述:
洪秀全的家庭對他的文才抱有很高的期待。在早年,約在僅有十六歲時,洪秀全就帶著實現這種期待的希望,開始參加在廣州的考試。
縣考時,秀全的名字在榜上總是名列前茅,但他從未能得中秀才。(《太平天國起義記》第三節。據英文原本校改了譯文。)
按照清朝的製度,童生考秀才,須經過縣、府、院三級考試。縣考要試五場,第一場被錄取,即有府試的資格;但隻有終場時的第一名才稱為"案首","院試時相沿取以入學"(商衍鎏:《清代科舉考試述錄》,5頁,北京,三聯書店1958。)。洪秀全十六歲那次應試,縣考雖"名列前茅",但看來並不是"案首",這一年的府試或院試,他失敗了。
洪秀全十六歲應試不中,即在家參加輔助勞動,不久受聘為塾師。其後,又有繼續應試之記錄:
1836年,秀全二十三歲時,他再次去廣州應試。
下一年,1837年,他再次去省城應考。開始時,其名字在榜的前列,但後來又在榜的後列。(《太平天國起義記》第三節。據英文原本校改了譯文。)
落第的童生再次應考,每次都要從第一級考試縣考做起。(隻有經院試取為佾生者(略相當於備取生),下次應試可免縣、府兩級考試而徑直參加院試。參見章中如:《清代考試製度》,上海,黎明書局,1931。)洪秀全這兩次去省城前,必然又經曆了縣一級考試的磨煉。在府試中,第一場錄取就可以應院試。院試主要是兩場,一正試一複試。這裏說洪秀全開始時名在前列,後來又在後列而落第,看來是院試未能通過。
在1837年這次落第後,洪秀全連續臥病四十多天。病後,"此時他仍再赴廣州應試,並跟過去一樣,在距本鄉八哩的一所學校裏任教師數年"(《太平天國起義記》第四節。據英文原本校改了譯文。)。洪仁玕在後來的"自述"中曾概述洪秀全應考之事說,洪秀全"十二三歲經史詩文無不博覽。自此時至三十一歲,每場榜名高列,惟道試不售,多有抱恨"。洪秀全三十一歲,正是1843年,這是洪秀全的最後一次應試。(參見《太平天國》,第2冊,847頁。道試即院試,清代各省學政原稱學道。洪秀全最後一次應考是在哪一年,另有不同的說法。[新西蘭]麥沾恩著、胡簪雲譯《中華最早的布道者--梁發》(上海,廣學會,1931)一書第十四章說,洪秀全在1847年第三次府試落榜後去拜訪羅孝全。經查G.H.McNeurChinasFirstPreacherLiang-Fa原文,"第三次"應作"又一次"。又,蕭一山《清代通史》引台北"故宮博物院"所藏洪仁玕另一份供詞中有洪秀全"考到三十四五歲"之句,洪秀全三十五歲為1847年。據此,洪秀全似於1847年春又一次應考。但洪秀全1847年春去廣州係應召去羅孝全處學道,洪仁玕陪同前往,洪仁玕在1852年向韓山文(TheodoreHamberg)的述詞完全沒有提到此次去廣州有應考之事。本文從1843年為最後一次應考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