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這個字,特有意思。
從舊時繁體字的“愛”到現代簡化字的“愛”,剛好少了一顆“心”。那是否就是說現代人的愛少的就是一顆真心與一份真情呢?
您還真別說,我尋麼著還真有這可能。不信,咱們可以從字源的角度來分析一下。
漢字講究象形會意,字裏行間藏著說不盡的內涵、嚼不盡的滋味。“愛”的“采字頭”原是雙手合捧之狀,捧著什麼呢?當然是那顆被“丟了”的“心”唄。“心”以下的部分,有人稱之為“冬字頭”,它原是“足”的意思,也就是走動,“冬”就是走在冰上的會意。這樣,“愛”的大意也就明確了,就是——捧著一顆心走來!
問題是走到誰身邊呢?我們現代人當然會想——當然是走到所愛的人身邊來嘍!那麼遠古時,誰才是人們最愛的人呢?
不是人!
是神!
禿寶蓋與寶蓋頭一樣,都是指最早的建築。“家”與“塚”,一個是陽宅,一個是陰宅。但最早應是先有“家”,後來才有“塚”的。“家”字在殷商時就出現了,當時並不是獨門獨戶的地兒,而是部落群居的地方,就像現在的人民大會堂,不僅供部落群居,還是部落公共祭祀的地方。大概殷商之前,野豬最能代表勇力,也是當時主要的狩獵對象,所以指代凶猛走獸的“反犬旁”就是由象征野豬的“豕”演化而來的。這樣,祭祀中野豬就成了獻給充滿了神力的部落神的最好的祭品。於是,“家”裏就有了一頭豬!(暴想:現代的“家”裏,誰才是那頭豬呢?)而“家祭”就成了早期部落祭祀的一種行為。陸遊的詩裏不還說嗎——“家祭無忘告乃翁”。
這樣,在“禿寶蓋”下“捧著”“一顆心”“走來”的“愛”字就有了明顯的象征意義:
愛,是一種最原始的宗教!
愛,是一種最誠摯的信仰!!
愛,是一種獻給神的犧牲!!!
這就是漢字的“愛”,我們中國人的愛,我們祖先的愛!
可現代人“簡化”了的“愛”呢?沒了“心”的“愛”字的根底變成了“友”字,處“朋友”一樣的處“愛”!因為泛濫,所以糜爛。大家都標榜是“性情中人”,一點兒不假——要麼性泛濫,要麼情泛濫。“二奶”是過氣的詞兒,“小三、小四……”才正流行。怕不真的有些人丟了那顆“愛”裏的“心”?
印第安人有句名言,叫“停下來,讓靈魂跟上”。行色匆匆的現代人,讓我們停下來,歇會兒,回過頭,看看——宋元明清的那些愛!
就當序吧。
酈 波
於石頭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