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一個值得反思的王朝
是發展還是倒退的時代
宋朝是中國古代史上的一個重要王朝,經曆了北宋、南宋兩個階段,曆時共320年(公元960年-1279年),北宋(960-1127)建都汴梁(今河南開封),南宋(1127-1279)建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宋朝的疆域比較小,同宋朝並立的較大的政權,先後有契丹(遼)、夏(西夏)、金、蒙古(元)等。
對於宋朝在中國古代史和中華文化發展史上的地位,曆來有不同認識。有的人認為,宋朝雖不能說是盛世,但其社會是繼續發展的。有的人認為,中國古代文化發展的高峰在宋朝,宋朝是中國封建社會中承上啟下的轉折時期。還有的人認為,宋朝政策因循保守,社會相對封閉,沒有多大作為。
在中國封建社會中,漢、唐、明、清確乎是很強盛的四個王朝。在漢、唐發展的基礎上,宋朝社會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都有新的發展,而且在許多方麵是空前的;宋朝在政治製度上“以唐為鑒”、“守內虛外”、“強幹弱枝”,不僅有其特色,而且較之唐代有所發展。
比如,強化以皇權為中心的專製主義中央集權製度,極力分化宰相事權;加強對官員的管理和控製,建立了更為完善的科舉考試製度、官員銓選製度、考核製度和退休製度,以及對地方官的監察製度等;比較有效地防止了文臣、武將、後妃、外戚、宗室、宦官擅權專政;貫徹“誓不殺士大夫”的傳統政策,在政治上對儒士較為寬舒。
文官的政治與矛盾的王朝
宋朝疆域較小、邊事多、國力不強、相對封閉,在這些方麵是比不上漢、唐、明、清的。人們一提到宋朝,“積貧積弱”、“弱宋”等名詞幾乎成了這個王朝的代名詞。“積貧積弱”四字,像一付千斤重擔,壓在它的頭上,又像磁鐵一樣牢牢附在宋朝身上。而這一特點和宋朝開國皇帝有著極大的關係。
作為篡位的陰謀家,趙匡胤的個人經曆、政治經驗與性格特點促使宋朝形成了保守、狹隘和“文人政治”的特性,他精心設計的種種防止大臣篡權的辦法,最後卻變成了國家發展的絆腳石。
唐亂於地方軍事勢力過於強大,亂於軍人,宋吸取教訓,更改製度,以文製武,宋朝官吏中武臣從屬於文臣,宋朝重視文科的選拔,而對軍事人才的培養幾乎是零,在宋朝文武兼備的武臣很少,宋朝對文武兼備的人才多猜疑,能夠得到信任賞識的往往是那些有勇無謀的勇夫。盡管宋朝經濟繁榮,由於重文輕武的社會影響,致使經濟實力和文明成果難以向軍事方麵轉化。
同時,宋朝的文官政治,帶來了一個十分直接的後果,那就是一係列的“規矩”成為官員們做事的標準。一旦違背了文官政治的原則,就算做的事情再正確,也會受到批評甚至彈劾,而隻要正確地做事,就不會有什麼風險,即使碌碌無為,也能一路升官。因而出現了寇凖幾次被貶的現象。宋朝官場一團糨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