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思考和啟發(2 / 2)

張詩亞教授在談到海外華人教育問題時,借用潘光旦的社會“位育”理論為華人教育指明了方向。潘光旦先生借鑒《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思想,結合西方社會生物學的觀點,論述道:“位者”,是“安其所也”;“育者”,是“遂其生也”,即所謂“安所遂生”,這是“位育”觀的基本涵義。“安其所也”就是自身的定位,了解自身的文化背景,把握自己所處的位置,即文化的自覺;“遂其生也”是要積極地融入當地社會文化中,既不能僅強調自己否定他文化,但也不能沒有自己,而是要在認同本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吸收他文化。即“位育”不是簡單的適應,而是要用自己文化主體的確定性、特征、長處、特色與他文化相互交流,以達到華人教育的“安所遂生”。“位”即是認準自我民族在多元文化發展趨勢下的位置,以達到對華人民族的自我認同;“育”就是順其自然,在複雜的文化背景下保持本民族的獨特性。

海外華人的教育路向也是四川客家教育的路向。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四川客家教育的發展至少包括兩個方麵:一方麵是揚棄自身文化不合理的因素,以開放的姿態積極主動地吸收當地主流文化,擴大溝通與交流;另一方麵是對自己文化的認同,並在與湖廣文化的交流中保存和發展自己的文化,充分挖掘鄉土文化資源,在學校教育中補充鄉土文化。

其三:教育的發展離不開家庭和社會的支持。

客家教育主要表現為家族教育和社會教育。在客家教育中客家宗族和家庭起了重要的作用。英國著名比較教育家薩德勒說:“我們不應忘記,校外的事情比校內的事情更為重要,並控製和解釋校內的事情。”事實說明,教育的發展離不開學校,更離不開家庭和社會的支持。“社會即學校”。最大限度地整合各種教育資源,使學校、家庭、社會都成為品德教育的場所,使教師、家長、公眾以及兒童自己都成為品德教育者。使兒童全部生活和兒童周圍的一切事、所有人都成為教育資源和教育者,讓生活成為學生學習的教材。正是有了良好的家庭環境,有了父母的言傳身教,才有了客家教育的驕傲。

從學校教育看,客家宗族的辦學以及獎學、助學充當重要的角色。在傳統社會裏,政府用於教育的投資微不足道。一個地區教育水準的高低,很大程度上隻能依賴民間的力量。在國家還沒有足夠財力的情況下,客家宗族舉全族之力對族人進行免費教育,實現了國家難以實行的義務教育,自覺地擔負起國家教育的責任,如此看來,民間草根力量的確是不可忽視。從民間教化看,客家宗族強化文化認同教育,加強倫理道德教育。客家民間教育自覺地擔負起民間教化的角色,維係著文化小傳統的運轉。事實說明,現代性在鄉土社會的有效建構中往往離不開非現代性的民間文化的支持,有效地利用、開發這些民間文化資源將有利於和諧社會的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