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四川客家學校教育發展的時空差異(1 / 3)

(一)時間上的差異

清代以來四川文化教育發展分三個時期,即清前期的渾樸時代,乾嘉時期為文盛時代,光緒、宣統以後為進步時代。四川客家教育發展軌跡也是如此。前文已論及,清前期四川處於渾樸時代,經濟文化麵臨重建,正規的學校教育無從談起。乾嘉時期四川教育開始恢複和發展,四川客家正規教育也從此開始逐漸發展。四川客家教育在嘉慶以後才發展起來,在清末民國時期才出現客家教育的蓬勃發展態勢。一個地區學校的創辦時間和數量是衡量該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

茲以東山客家區學校分布為例說明四川客家教育的發展軌跡。總的看來,清代以來,東山地區創辦的私立學校起步晚,數量較少。清前期的渾樸時代,東山客家區無學校可言。東山區最早的書院當屬嘉慶年間洛帶鎮創辦的鳳梧書院。鄉學也是在清代嘉慶二十年開辦的。因此,四川客家學校教育起步晚,整體水平並不樂觀。正如1947年徐寶田調查,東山客家區“過去多為私塾,而過去私塾之設立,為數也不多,所以現在客族之中年人和老年人,目不識丁者多,而少年人就差不多皆受過小學教育,至於曾受過中學教育者,比較少,在十餘萬客族人中,僅有數百人曾受過中等教育,至於大學生,更難得,至多不過數十人而已,故客族人在教育方麵仍不能說達於善之境”。

1.清末東山區的義學和鄉學情況

東山客家區大部分屬於華陽縣。前文提到,華陽縣東山客家區包括保和場、仁和場、同興場、隆興場、西河場、大麵鎮、得勝場、三聖場等鄉場。而華陽東山客家區麵積和人口均占華陽縣的三分之一。從學田分布看,民國《華陽縣誌》載,華陽縣有學田(地)共2120畝,其中東山客家區有819畝,占38.6%,可見學田比例大。清末華陽縣義學、鄉學共17所,其中客家區有7所,即大麵鋪的關帝廟、回龍寺的大麵鋪鄉學、大麵鋪南華宮大麵鋪義學、隆興場龍潭寺鄉學、西河場正街西河場鄉學、關帝廟隆興場鄉學和得勝場尚義鄉學等,占華陽義學數量的41%,客家義學的比例大,而且在所有的義學中,客家地區的義學開辦最早。“以上義學、鄉學惟龍潭、尚義兩鄉為舊誌所載,餘皆嘉道後增置,光緒之際改設學校,一皆廢止”。龍潭寺鄉學,清代嘉慶二十年開辦,辦學成績最好。“為鄉學之最早而成績最優者”。尚義鄉學,“清嘉慶二十年設立”。客家區義學和鄉學學校數量多,辦學時間早,辦學成績好,

2.民國時期客家區的宗族學校

民國時期東山客家區的教育有了很大發展。如前文《客家宗族辦學》一節所述,華陽縣民國時期城鄉共有學校138所,其中私立中小學22所,客家宗族學校共11所,其中中學1所,客家私立學校占一半,而東山區客家人口與麵積隻占華陽縣的三分之一。可見,客家區宗族學校比例較大。客家區的私立學校不但比例大,且客家宗族學校辦學成效突出。如1926年金堂縣有宗族學校50所,其中以客家陳氏崇本祠為最好。再如華陽縣民國時期的學校中,東山區的範氏私立小學校,“該校雖屬私立,而校款充裕,成績頗有可觀”;而私立離山初級中學校,“校規嚴肅、科學亦備,私立中校之井井者”。也就說,在華陽縣的私立中小學中,以客家宗族創辦的學校比例最大,成效最顯著,成為四川宗族學校中的佼佼者。客家區義學或鄉學以及宗族學校都能說明客家區的辦學熱情高,辦學質量好,體現了四川客家的“崇文重教”。

20世紀40年代,東山客家區的小學教育更是得到發展。“小學教育之發達完全是最近十餘年間事”。成都市龍潭鄉更是客家教育發展的典範代表。龍潭鄉在20世紀40年代,有小學10所,保小6所,1944年設有初級簡易師範學校1所,每校學生從30人至600人不等,全鄉在校中小學生約1300人。鍾祿元認為,龍潭鄉“若與其它各縣鄉鎮比較的話,就可知道他們的教育並不落後了”。1947年徐寶田調查表明,客家居住區,除每鄉鎮設立的中心保國民學校外,其他各保亦多設保國民學校,同時也有各家族或慈善團體所設立的私立學校,各類私塾仍然盛行。總之,“許多客家人,已頗注意子女之教育,有智識和經濟富裕的家庭,他們當然希望子女能由小學而中學而大學,就是無知識和經濟困難的家庭,他們至少也希望能使其子女多認識些字,以備應用,故由此而使其小學教育日益發達”。徐寶田的調查基本上反映了四川客家教育當時的實際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