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杉詳解】
孟子說,春秋無義戰。就是說,春秋時期的戰爭,沒有一場是正義的,全都是不義之戰。不過“彼善於此,則有之矣”,這次戰爭比那次戰爭要好些,這種事倒是有的。比如說,齊桓公九伐諸侯,一匡天下,這種霸主扶弱鋤強、維持國際秩序的戰爭,總比那些相互爭奪土地的戰爭要好。但是,本質上,或者說法理上,還是不義之戰。哪裏不義呢?沒有程序正義。
正義的程序是什麼?首先是明確誰有權發動戰爭。如果法理上你根本無權發動戰爭,那仗就算再“該打”,也是程序不正義。
“征者,上伐下也”,在周朝的體製下,隻有周天子有權發動戰爭。“敵國不相征也”,若有兩國為敵,糾紛要報到周天子那裏,由周天子裁決,說誰不對,誰就要聽,不聽就打。誰來打?不一定是當事國去打,周天子派誰去打,誰就去打。可能組織多國聯軍去打,也可能派周邊某強國去打。當事國參不參加戰爭,自己說了不算,周天子說了算。
這就好像今天的世界,兩國發生軍事衝突,不管誰打誰,都是不義的。聯合國決議派聯軍幹預,安理會幾大常任理事國都通過了,這就程序正義了。你要甩開聯合國單幹,就是程序不正義。
周朝,就是當時中國國際社會的世界政府,有點類似於今天的聯合國。但是法理上,它不是聯合國,而是最高統治者;實際運行機製上,它已經失去了最高統治者的實力,又沒有建立起協調各國勢力和利益的議事機製。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原文】
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華杉詳解】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這句話現在流傳很廣。不過孟子這裏的“書”,是指《尚書》,後麵的《武成》,是《尚書》裏的一篇,記敘了武王伐紂的事。
《武成》中對伐紂的最後一戰是這麼記載的:
“既戊午,師逾孟津。癸亥,陳於商郊,俟天休命。甲子昧爽,受率其旅若林,會於牧野。罔有敵於我師,前途倒戈,攻於後以北,血流漂杵。”
到了戊午日,軍隊渡過孟津。癸亥日,在商郊布好軍陣,等待上天的美命。甲子日清早,商紂率領他如林的軍隊,來到牧野會戰。他的軍隊對我軍沒有抵抗,前麵的士卒反戈向後麵攻擊,因而大敗,血流之多簡直可以漂起木杵(舂米或捶衣的木棒)。
孟子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比如,我對《尚書》的《武成》一篇,就隻采信兩三頁罷了。仁人無敵於天下,武王是至仁,紂王是至不仁,以至仁伐至不仁,應該是摧枯拉朽,推一下他就倒了,怎麼會有激烈的戰鬥,以至於血流漂杵呢?”
【華杉詳解】
孟子說,春秋無義戰。就是說,春秋時期的戰爭,沒有一場是正義的,全都是不義之戰。不過“彼善於此,則有之矣”,這次戰爭比那次戰爭要好些,這種事倒是有的。比如說,齊桓公九伐諸侯,一匡天下,這種霸主扶弱鋤強、維持國際秩序的戰爭,總比那些相互爭奪土地的戰爭要好。但是,本質上,或者說法理上,還是不義之戰。哪裏不義呢?沒有程序正義。
正義的程序是什麼?首先是明確誰有權發動戰爭。如果法理上你根本無權發動戰爭,那仗就算再“該打”,也是程序不正義。
“征者,上伐下也”,在周朝的體製下,隻有周天子有權發動戰爭。“敵國不相征也”,若有兩國為敵,糾紛要報到周天子那裏,由周天子裁決,說誰不對,誰就要聽,不聽就打。誰來打?不一定是當事國去打,周天子派誰去打,誰就去打。可能組織多國聯軍去打,也可能派周邊某強國去打。當事國參不參加戰爭,自己說了不算,周天子說了算。
這就好像今天的世界,兩國發生軍事衝突,不管誰打誰,都是不義的。聯合國決議派聯軍幹預,安理會幾大常任理事國都通過了,這就程序正義了。你要甩開聯合國單幹,就是程序不正義。
周朝,就是當時中國國際社會的世界政府,有點類似於今天的聯合國。但是法理上,它不是聯合國,而是最高統治者;實際運行機製上,它已經失去了最高統治者的實力,又沒有建立起協調各國勢力和利益的議事機製。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原文】
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華杉詳解】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這句話現在流傳很廣。不過孟子這裏的“書”,是指《尚書》,後麵的《武成》,是《尚書》裏的一篇,記敘了武王伐紂的事。
《武成》中對伐紂的最後一戰是這麼記載的:
“既戊午,師逾孟津。癸亥,陳於商郊,俟天休命。甲子昧爽,受率其旅若林,會於牧野。罔有敵於我師,前途倒戈,攻於後以北,血流漂杵。”
到了戊午日,軍隊渡過孟津。癸亥日,在商郊布好軍陣,等待上天的美命。甲子日清早,商紂率領他如林的軍隊,來到牧野會戰。他的軍隊對我軍沒有抵抗,前麵的士卒反戈向後麵攻擊,因而大敗,血流之多簡直可以漂起木杵(舂米或捶衣的木棒)。
孟子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比如,我對《尚書》的《武成》一篇,就隻采信兩三頁罷了。仁人無敵於天下,武王是至仁,紂王是至不仁,以至仁伐至不仁,應該是摧枯拉朽,推一下他就倒了,怎麼會有激烈的戰鬥,以至於血流漂杵呢?”
按照孟子的理論,仁者無敵,應該不戰而勝,不可能有那麼激烈的戰鬥。而至不仁者,惡貫滿盈的暴君,應該坐以待斃,不會還有人賣命替他作戰。所以武王和紂王打得血流漂杵,是不科學的。《尚書·武成篇》上的記載,肯定不符合史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