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時間進入了九月末,契丹人終於做出了反應。契丹皇帝耶律賢(曆史證明,他和他的臣子堪稱明君能臣,是同時期的亞洲大陸上最強有力的政治班底)派出了南院宰相耶律沙、冀王塔爾率重兵前來援救北漢。
一切的跡象都表明,一場規模空前的血戰已經無可避免。這是處於巔峰狀態下的宋朝軍隊直接麵臨剛剛從遼穆宗的昏庸統治下複蘇的契丹軍團的挑戰,如果兩軍真的正麵交鋒,鹿死誰手,殊為難料,但是結局一定是驚人的,它很可能直接改變曆史的進程。
就在這個時候,突然從宋朝國內傳來了一個驚天動地的消息。重回當年,數萬的宋朝將士在一瞬間都僵硬了,他們沒法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這消息會是真的嗎?!
他們的皇帝,那位英明神武,從不生病,就在一個多月前還生龍活虎一般送他們出征的人,竟然死了!
趙匡胤死了,在宋朝的官方曆史中,關於他的死,隻留下了一句話——“癸醜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即公元976年十月二十日夜,皇帝死在了皇宮中的萬歲殿裏,時年五十歲。
如此簡單,隻有結果,沒有經過,更沒有原因。
查閱所有的宋史記錄,包括後人筆記,以及南宋時才成稿的《續資治通鑒長編》等文獻資料,也會查到關於趙匡胤突然生病,並且由宮裏的太監王繼恩在開封城內建隆觀設黃籙醮為之祈福的記錄,但這毫不足信。因為曆朝曆代,都有為暴死的皇室成員或者政府要人死後宣布“病例”的規矩,連記錄了趙匡胤生平的《太祖實錄》都能篡改,這點為死人看病的小文章做一下手腳又算得了什麼。
回到公元976年十月二十日的那天晚上,關於那天晚上到底發生了什麼,並按照什麼順序發生的文獻記錄實在是太多了。有宋代不世出的史學大家司馬光的個人筆記《涑水紀聞》;有當時的和尚釋文瑩所寫的《續湘山野錄》;還有南宋徐大焯的《燼餘錄》;南宋史學大家李燾的《續資治通鑒長編》;甚至還有《遼史》,就連契丹人都對趙匡胤的死有著自己的看法。
但是,在辨別它們的可信程度之前,我們要先明白一件事,那就是這些資料的來源到底可不可信,如果連最起碼的可信的理由都不存在,那麼還有根據它們而研究下去的必要嗎?
先看《宋史》,這是被公認為最官方、最正統、最權威的宋史研究材料了。但是非常遺憾,這是由元人為宋人所寫的,三百一十八年的曆史,無數的史料經卷,居然隻用了兩年半的時間就完成了,這能談到史學的嚴謹和考證的精神嗎?
再看司馬光,此人的史學巨著《資治通鑒》的確高乎人寰,世間少見,但他隻寫到了後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就此徹底打住,對於宋朝本代曆史一字不提,明哲保身。而且他的《涑水紀聞》早已被史學界鑒定為“小說界的史書,史書界的小說”,膾炙人口而已,絕對談不到采信。
這時,時間進入了九月末,契丹人終於做出了反應。契丹皇帝耶律賢(曆史證明,他和他的臣子堪稱明君能臣,是同時期的亞洲大陸上最強有力的政治班底)派出了南院宰相耶律沙、冀王塔爾率重兵前來援救北漢。
一切的跡象都表明,一場規模空前的血戰已經無可避免。這是處於巔峰狀態下的宋朝軍隊直接麵臨剛剛從遼穆宗的昏庸統治下複蘇的契丹軍團的挑戰,如果兩軍真的正麵交鋒,鹿死誰手,殊為難料,但是結局一定是驚人的,它很可能直接改變曆史的進程。
就在這個時候,突然從宋朝國內傳來了一個驚天動地的消息。重回當年,數萬的宋朝將士在一瞬間都僵硬了,他們沒法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這消息會是真的嗎?!
他們的皇帝,那位英明神武,從不生病,就在一個多月前還生龍活虎一般送他們出征的人,竟然死了!
趙匡胤死了,在宋朝的官方曆史中,關於他的死,隻留下了一句話——“癸醜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即公元976年十月二十日夜,皇帝死在了皇宮中的萬歲殿裏,時年五十歲。
如此簡單,隻有結果,沒有經過,更沒有原因。
查閱所有的宋史記錄,包括後人筆記,以及南宋時才成稿的《續資治通鑒長編》等文獻資料,也會查到關於趙匡胤突然生病,並且由宮裏的太監王繼恩在開封城內建隆觀設黃籙醮為之祈福的記錄,但這毫不足信。因為曆朝曆代,都有為暴死的皇室成員或者政府要人死後宣布“病例”的規矩,連記錄了趙匡胤生平的《太祖實錄》都能篡改,這點為死人看病的小文章做一下手腳又算得了什麼。
回到公元976年十月二十日的那天晚上,關於那天晚上到底發生了什麼,並按照什麼順序發生的文獻記錄實在是太多了。有宋代不世出的史學大家司馬光的個人筆記《涑水紀聞》;有當時的和尚釋文瑩所寫的《續湘山野錄》;還有南宋徐大焯的《燼餘錄》;南宋史學大家李燾的《續資治通鑒長編》;甚至還有《遼史》,就連契丹人都對趙匡胤的死有著自己的看法。
但是,在辨別它們的可信程度之前,我們要先明白一件事,那就是這些資料的來源到底可不可信,如果連最起碼的可信的理由都不存在,那麼還有根據它們而研究下去的必要嗎?
先看《宋史》,這是被公認為最官方、最正統、最權威的宋史研究材料了。但是非常遺憾,這是由元人為宋人所寫的,三百一十八年的曆史,無數的史料經卷,居然隻用了兩年半的時間就完成了,這能談到史學的嚴謹和考證的精神嗎?
再看司馬光,此人的史學巨著《資治通鑒》的確高乎人寰,世間少見,但他隻寫到了後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就此徹底打住,對於宋朝本代曆史一字不提,明哲保身。而且他的《涑水紀聞》早已被史學界鑒定為“小說界的史書,史書界的小說”,膾炙人口而已,絕對談不到采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