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五字錯千年(2 / 3)

錢俶要走了,臨走前,趙匡胤送給了他一個黃布包著的小包袱,告訴他一定要在回程的路上才能看。錢俶感恩無及,主動說,由我陪著您西行吧,讓我當您的扈從。趙匡胤微微搖頭,對他說——南北兩地,風土各異,現在天氣馬上要熱了,你早早回國去吧。

錢俶哭了,他沒有想到趙匡胤會對他這樣好,他請求以後讓他三年一朝,來向趙匡胤謝恩。趙匡胤仍然搖頭——不必這樣,山川途遠,來往不易,等我什麼時候寫信找你,你再來吧。

錢俶回國了。當他在回程的途中打開那個小包袱時,才發現裏麵全都是宋朝的臣子要求趙匡胤就此留下他,不戰而得吳越的奏章。

錢俶更加死心塌地地臣服於宋朝,史稱他回到杭州之後,再不在西北殿坐臥,永遠選在偏東方,因為“西北者,神京在焉,天威不違顏咫尺,敢寧居乎”!並且勤於朝貢,每次入貢前,都把貢品先陳列在自己皇宮的庭院中,焚香禮拜之後,才派遣出行。

這時他的恩主,那位如日中天、在萬民眼中不可一世的大宋皇帝趙匡胤已經踏上了一條難知禍福的返鄉之路。臨行前,他的二弟趙光義照例向他請示——大哥,這一次您什麼時候回來?

他問得自然,就像他大哥以前每一次出征時那樣,他因為要留守,所以要請問返程日期。可是這一次,他等了好久,他的大哥都沒有回答。直到他迷惑不解,抬頭去看時,才發現他的大哥正目光深沉地凝視著他。

四目交投,隻見趙匡胤緩緩地說:“不必了,這一次,你跟我一起走……”

趙匡胤西行洛陽,在曆史上並沒有留下什麼特別冠冕堂皇、一定要去的理由。如果一定要有,那麼最大、最合情理的說法,就是他要回鄉祭祖。

他的父親趙弘殷就埋在那裏。

他帶著自己的二弟光義和文武百官一起起程前往。開封,就留給了他的兒子德昭及三弟光美來看守。這時天下大定,南方盡平,北方的北漢苟延殘喘,唯一的勁敵契丹也已經和他暫時結盟通好,一切都安定平靜,沒有什麼可擔憂的。

他盡可以富貴還鄉,錦衣晝行了。於是,趙匡胤就回到了洛陽。

先辦公事,趙匡胤攜弟來到父母的陵墓安陵前,依禮奠獻號慟,史稱左右皆泣。之後他巡視洛陽故地,見洛陽宮室壯麗,他召來河南知府、右武衛上將軍焦繼勳嘉獎勉勵,晉升為彰德軍節度使。再之後,有傳聞他到了趙普家。

趙普罷相之後,雖有河陽三城節度使等名銜,其實一直在洛陽閑居,再不參與任何政事。這次會麵,對外宣稱是趙匡胤借機看望一下老朋友,留下了非常質樸溫馨的印記——趙匡胤看見趙普的家外大門都是極為簡陋的柴荊所製,進去之後內園亭台樓榭壯觀瑰麗,但正廳中卻又大反常態,隻放著十把大椅子,且式樣古樸。

趙匡胤不禁搖頭哂笑——這老頭兒終究不地道(此老子終是不純)。

之後就再沒下文了。

從趙普家裏出來之後,驚天動地的事情發生了。趙匡胤突然宣布要把皇都從開封遷到洛陽。一言既出,天下震動——準確地說,是他的臣子們地震了。

地震歸地震,就算真的天塌地陷了,也沒有人敢對這時的趙匡胤說“不”,史稱“群臣莫敢諫”。但事無絕對,終究還是有一個人跳了出來,小心翼翼地表現了自己的“忠心”。

鐵騎左右廂都指揮使李懷忠。此人是趙匡胤的多年心腹,他說:“東京開封有汴渠之漕運,每年從江淮間運米數百萬斛,京城裏數十萬兵丁都靠這個生活,陛下您突然遷都,在洛陽怎麼運糧?況且庫府重兵,根本之地都在開封,實在不可動搖。”

趙匡胤理都沒理他。

他知道,嚴格地說,這時每一個人都不再代表自己了,他們都是有目的的。真正不願意遷都的那個人很快就會自己找上門來。果然,晉王趙光義來了。

這個溫文有禮、得體大方的弟弟從多角度、多方麵出發考慮,小心從容地對哥哥說了很多不宜遷都的話,但趙匡胤決心已定,他的回答非常幹脆有力——你說遷到洛陽不行?不,洛陽隻是一時之計,往後我還要遷到長安(遷河南未已,久當遷長安)。

洛陽、開封、長安,它們有區別嗎?這都是中國古代的帝都名城,每一個城市都有多次成為曆代王朝國都的榮耀,可是它們卻大有區別。

說開封,開封居於中原的要衝地帶,周邊四通八達,尤其是水陸碼頭,從漢代起,就修有汴渠,隋唐時又再次擴決,使它“引入泗,連於淮,至江都而入海……”占天下漕運之大利,所以以開封為國都,注定了會繁華昌盛。

開封的地理條件又注定了它不配成為一國之都。

它四麵曠野,一馬平川,沒有任何的天然屏障,隻要有敵人渡過黃河,它就會直接暴露在敵人的刀槍之下。請大家回想,戰國時孫臏的圍魏救趙,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因為開封無險可守,攻之必下。而洛陽,西有函穀,東有虎牢,皆為天下之險關,當年秦國就是因為這些關隘,獨抗中原六國而安然無恙。再看長安,那就更理想了,“以河為池,以嶺為牆”,黃河與秦嶺直接作為屏障!

在長安建都,那是連近二百年之後的世界最強軍隊蒙古鐵騎都沒法正麵攻破的安全保障。

這些會有人不懂嗎?要知道,趙匡胤身邊的人大都是生於斯、長於斯的西北人,每天所想的就是攻防之間的生存與滅亡,這些都是再平常不過的常識了。還會有人反對嗎?

趙光義反對,他給他哥哥跪下,史稱“王叩頭切諫”。

趙匡胤沒辦法,隻能進一步解釋——我要西遷國都,不為別的,是想據山河之險而去除冗兵之害,就像周朝、漢朝那樣使天下平安。

請留意,趙匡胤作為宋朝的第一位皇帝,一切的政治法令、立國之本都由他來開創,而他也在時刻修改著各種經實驗證明不合適的東西,比如說讓宋朝後世苦不堪言的“冗兵”。在開封那個無險可守的地方安家,就必須得有大量的機動部隊,搬到了洛陽或者長安,就能徹底地改變這一陋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