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聰明人都懂得,做事要有所為有所不為(3 / 3)

有些人有一點錢就不知天高地厚,與人比闊鬥富,結果往往輸得很慘。

你現在有一萬元,你就可以享受一萬元的快樂。如果你跟人家一比,人家有一百萬了,你的一萬元的快樂就會煙消雲散。本來你的天空有溫暖的太陽,這時就會陰雲密布。

不與人攀比,你可以按以下的方法去做:

(1)保持一顆平常心態,過自己的日子。

(2)不羨慕別人的榮華富貴。

(3)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創造財富。

(4)在創造的過程中,享受生活的快樂。

(5)不管結果好壞,收獲大小,隻要付出了勞動,就會感受到快樂。

不與人攀比,你就會享受生活對你的饋贈,你就會享受生活的快樂和幸福。所以,我們一定要知道,你的生活是你的,你的幸福也是你的,隻要你與別人一比,這一切就都變為煙雲,不複存在了。

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

人人都希望在工作崗位上能互相幫助,取長補短,愉快地工作。但是這種和諧的群體氣氛,常會被一些無聊的小事所破壞,使大家的心裏蒙上一層陰雲。

當某人不在場時對其說三道四,這是破壞群體和諧的大敵。雖然言者未必懷有惡意,然而,由於談論的是一個不在場的人,言論很容易出格,讓人聽起來不無誹謗之感。

而這些背後議論一個人的言論,傳來傳去常常在無形中被誇大。盡管傳話的人可能並無惡意,但一旦被受議論者聽到,足以使其傷心。人類最難控製的器官是舌頭,最難壓抑的欲望是說話。想要堵住一個人的嘴巴,恐怕是不可能的。更何況這些背後議論的話語幾經相傳,最後被本人聽見時,已經是惡意話語之集大成了。相形之下,被議論者對那些背後議論者的反感和氣憤程度,是可以想象的。隨後就會產生的永遠不再與那些議論自己的人說話、共事的思想,這也是毫不奇怪的。可是這樣一來,和諧的群體氣氛必然遭到破壞。

某人不在場時,絕對不要對這個人的行為做任何不負責任的評論。這是作為組織中的一員應有的最起碼的修養。哪怕是沒有一點惡意的議論,也是絕對不允許的。因為雖然這種評論毫無惡意,但會給集體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

如果真想給某人提批評意見的話,最好和其本人麵對麵單獨進行,並且要有條有理,心平氣和地交談。既然講的目的完全是為了他人好,那麼,就應該在沒有他人的場合講。隨便輕率地說話,或單純為了發泄私憤而信口開河,都是一個人不成熟的體現。

尤其是酒後言談更需要特別謹慎。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無論你如何解釋都無濟於事的,不會得到別人諒解,往往被當成“酒後真言”。有的人想得簡單,認為酒後說出來的話一般人記不住,然而正好相反,記得分外清楚。

總之不論在何種情況下,不談論不在場的人,應該成為每個人的行為準則。

其實,喜好撥弄是非在背後議論人的人,大都是些言談輕率、輕易就可以給一個人下結論,或是言語偏激,發泄私憤的人。

對待這種人,需要抓住證據,耐心教育,讓他們認識到,這種行為隻能使親者痛仇者快,充當的隻能是破壞組織或公司團結的角色。需要告誡這種人“下不為例”。如果經過這樣的教育他仍不改的話,就意味著這人存在本質問題,必須采取其他措施加以解決。

至於在背後讚美他人,那就是一個例外的問題了,可以說被你讚美的人越多越好。因為這種語言是改善人際關係的一種潤滑劑。本人即使間接聽到,也會對讚美自己的人抱有好感。

不責人小過,不發人隱私

寬容,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境界。

這是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處於高層的大人物往往比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更容易相處。故事講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一個士兵,他大聲喊叫:“消滅那個該死的對手。”可是他懊惱地發現自己所冒犯的人是“思傑克”潘興上將。當這個士兵結結巴巴地道歉時,潘興上將輕輕拍拍他的後背說道:“沒關係,孩子。”

上將的形象沒有被士兵的褻瀆所傷害。

我總認為發怒的人是弱智,生氣的人是替別人的過錯承擔痛苦的人。當一件事情發生時(當然是不好之事),要麼去寬容,要麼去解決,生氣是一種浪費。大糊塗乃是大聰明。

《菜根譚》中教人圓滑處世的智慧之一便是寬容他人,寬容同事方能建立起的良好的人際關係。像班超、歐陽修一樣,寬容他人的過錯,就會贏得朋友,贏得同事的佩服與尊敬。寬容同事可以消除彼此之間的怨恨,原諒同事的錯誤可以創造一個寬鬆的工作環境。

“不責人小過,不發人隱私,不念人舊惡,二者可以養德,亦可以遠害。”

寬容他人,需要自己有度量。何謂“度量”?度量,原本是指計量長短和容積的標準,人們後來拿它喻指人的器量胸襟。柳宗元在《柳常侍行狀》中道:“惟公質貌魁傑,度量宏大。”就是這個喻義了。

有的人豁達大度,“將軍額上能跑馬,宰相肚裏能撐船。”藺相如位尊人上,廉頗不服,屢次侮辱之,但他仍以國家利益為上,以社稷為重,處處忍讓,是度量大也。三國時期的蔣琬,身為尚書令,找一個部下談話,那人不理他,他不計較。還有下屬在背後說他的壞話,認為他辦事不行,不如前人。有人向他告發,他也毫不介意,還說他說得對,我確實不如前人。何以如此?氣量大也。

有的人卻氣量狹窄,錙銖必較,小肚雞腸,不能與之共事。西方近代天文學之父弟穀就曾是一個度量狹小的人。他在學校讀書時,因為一個數學問題與一個同學發生爭執,他竟決定與之決鬥。決鬥中,弟穀的鼻子被對方削掉,隻好在下半輩子,戴著個假鼻子度日。

與同事相處要看到其長處,包容其缺點。孟嚐君出使秦國時,遭人讒害,秦昭王把他囚禁並想殺了他。危急之時,孟嚐君就想到向昭王的寵姬求救,而那寵姬卻想要孟嚐君那件已獻給昭王的白狐裘。孟嚐君的一位食客,曾是偷盜之徒,他使出拿手絕活,幫孟嚐君盜出那件白狐裘,獻給了這個寵姬而使孟嚐君獲救。

孟嚐君被昭王釋放後,急馳回國,走到函穀關時,已是夜半,須到雞叫時方可出關。於是食客中又有一個善學雞叫的人學了幾聲雞叫,才使孟嚐君逃出函穀關,回到齊國。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我們不要太苛求,與各種不同的人都要交往,事實上很多人都是有著缺點的好人。

據記載,唐朝第三個皇帝高宗即位後,一直受到皇後武則天的限製,因而抑鬱而終。有一次,高宗在巡視途中,遇到一家好幾百人同堂的大家族。大家生活在同一屋簷下,卻沒有任何風波,十分和睦地生活在一起,這在當時實在少有。因此,高宗特地去拜訪這個家族,向他們請教家族和睦的秘訣。

於是族長取出紙和筆,連寫了一百多個“忍”字給高宗看,意思是講,大家族和樂的秘訣除了“忍”以外別無他法。高宗看後深有同感,賜給該家族莫大的褒賞。

凡事隻要退一步,就會是另一個局麵。當你在小事上忍下去,就會成大業。

其實,有些時候,並不一定需要去容忍,隻要你換一個角度去看,你會發現另外的東西。

比如有這麼一個女孩,除了她自己以外,所有的人都討厭她的虛榮、吹牛、矯情……甚至連你也覺得難以容忍。如果有一天,你突然想:如果她是一個文學中的典型,那又是什麼樣的呢?當你將她作為某個小說中的主人翁時,你自然就很有興趣去觀察她。

當你為小事而惱火的時候,你就想自己到底是俗人一個。不過,你還是應該試著向“聖人”邁進。

寬容,不僅僅是表麵的壓製,而是內心的真正容忍。否則,還是會出現問題。

在日本,曾經擔任數屆首相的佐藤榮作,在卸任時所召開的最後一次記者招待會上,突然翻臉,把記者們全數轟出會場。這件偶發的不愉快,使幾十名記者下不來台。

招待會剛開時,佐藤還談笑風生,甚至和記者們大開玩笑,誰也沒有料到,後來會發生那種尷尬萬分的場麵。是什麼原因使得佐藤首相做出如此失態之舉呢?原來平日裏,佐藤就對某些記者的惡意抨擊或歪曲本意的不實報道產生了強烈的反感。因而懷恨在心,並於此擴展成了對整個記者們的不滿。久而久之,形成成見,最終地爆發而使他損失慘重。

佐藤的行為似乎出人意料。其實從心理學角度看,這並不是一件不可預料的突發事件。一個人對某人某事產生反感或怒意時,表麵上由於理智的作用,可能極力隱瞞壓抑,使之不露於外。因此,佐藤平時可能對記者們不滿,甚至想狠狠地揍他們一頓也未可知。但他身為一國首相,地位赫然,不能莽撞;他的良知也不斷地提醒他,不得如此衝動!然而,人類抑製感情的能力終究是有限度的,當成見發展到一定程度,又遇有“合適”機會時,這種“厭惡”感情就會爆發,將壓抑許久的不滿之辭傾盆泄出。在這種情況下,可以想象對方將是一副什麼樣的窘態。

可見,寬容是多麼重要。當我們在潛心求學的同時,不妨也修身養性,培養自己的寬大、豁達的心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