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凡事不可強出風頭,時刻記住以人為師(2 / 3)

(1)懂得謙卑。通常能力強的人容易在榮耀中自滿、驕傲。目中無人,這是大忌,因此必須懂得謙卑、尊重別人,這樣別人一般不會感受到你的威脅,至少不會處處與你為敵。

(2)適度收放。有時表現十分的能力,有時則隻表現八分,好讓別人也有表現的機會,就好比一位超級球員,盡管個人得分能力超強,可有時也應給隊友傳傳球,讓大家也有機會表現。

許多人都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能人背後有能人”的道理。的確,真正聰明的人,不會自以為是,也不會四處去出風頭,不去刻意地炫耀或展示自己。他們為人處世,以謙虛好學為榮。常以自己的無知或不如人而慚愧,以期能夠得到更多的學習機會,向別人求教,豐富和完善自我是他們的目的。

不要讓人知道你很聰明

俗話說:“槍打出頭鳥”、“出頭的椽子先爛”,就是說一個人不能過於鋒芒畢露。人總是謙虛一點比較好,就算是真有本事,也不能一副盛氣淩人的樣子,那樣會令人非常反感,群起而攻之。

千萬不要開始就宣稱:“我要證明什麼給你看。”這等於是說:“我比你聰明,我要讓你改變看法。”這實在是個挑戰。無疑會引起反感,爆發一場衝突。在這種狀態下,想改變對方觀點根本不可能。所以,為什麼要弄巧成拙?為什麼要麻煩自己呢?

如果你想證明什麼,別讓別人知道。要不落痕跡,很有技巧地去做。就像詩人波普所說的:你在教人的時候,要讓人覺得你像若無其事一樣。事情要不知不覺地提出來,好像被人遺忘一樣。300多年以前,科學家伽利略說過:“你不能教人什麼,你隻能幫助他們去發現。”

智者的生存之道告訴我們:

(1)鋒芒畢露,隻會使我們眾叛親離。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做人原則,有些人可能喜歡平淡從容,有些人可能喜歡鋒芒畢露。我們會發現踏踏實實的人很容易與人共處,而鋒芒畢露的人則沒有什麼太好的人緣。人緣可不是小問題,它的好壞直接影響著你社交的成敗。

很多時候,我們麵對的不一定是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沒必要針鋒相對。退一步別人過去了,自己也可以順利通過。寬鬆和諧的人際關係,可以給我們帶來很多方便,又避免了許多麻煩。假如你胸懷鴻鵠之誌,可以一心一意去積蓄力量;假如你隻想做普通人,可以活得從從容容,逍遙自在。可進可退,兩頭是路,何樂而不為?

大文豪肖伯納贏得很多人的尊敬仰慕。據說他從小就很聰明,且言語幽默,但是年輕時的他特別喜歡嶄露鋒芒,說話也尖酸刻薄,誰要是給他說一句話,便會有體無完膚之感。後來,一位老朋友私下對他說:“你現在常常出語幽人之默,非常風趣可喜,但是大家都覺得,如果你不在場,他們會更快樂,因為他們比不上你,有你在,大家便不敢開口了。你的才幹確實比他們略勝一籌,但這麼一來,朋友將逐漸離開你,這對你又有什麼益處呢?”老朋友的這番話,使肖伯納如夢初醒,他感到如果不收斂鋒芒,徹底改過,社會將不再接納他,又何止是失去朋友呢?所以他立下宗旨,從此以後,再也不講尖酸的話了,要把天才發揮在文學上,這一轉變造就了他後來在文壇上的地位。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平時鋒芒畢露會使我們眾叛親離,走進死胡同,而適當地收斂鋒芒,將才華用到有用的大事上,積蓄力量。必然會做出一番事業來。

與“鋒芒畢露”相對,我們提倡“沉默是金”的處世哲學。一些年輕人到了新單位後,就不分場合地大發議論,無節製地說三道四,大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氣概,但是這種鋒芒畢露很可能會使比較主觀的領導和同事覺得你傲慢、偏激而產生對你的不良印象。再說信口開河的淺薄和浮躁也是在損害你的形象。你不如保持適當的沉默,這是謙虛友好的表示,也是一種自信和力量的體現,將你的鋒芒在工作中顯露,以出色的工作成績和謙遜的作風贏得聲譽。

你要是比別人聰明,不一定必須張揚著讓他人知道,時間會證明一切的,“是金子總是要發光的。”收斂鋒芒,韜光養晦,使你在與人共事時留下較大的回旋餘地,是一種必要的自我保護,也是讓旁人敬佩的一種內在氣質。

(2)保持一點神秘感,會更顯得你高深莫測。

具有神秘莫測魅力的人,你越和他交往越覺得他的高深莫測。這樣的人,永遠有出人意料的驚人之舉。具有這樣魅力的人,一定具有廣博的知識與敏捷的反應,能夠隨時應付各種狀況,絕不會出現江郎才盡的窘態。前日本首相田中角榮就是一位具有這種魅力的政治家。他不但經常能夠提出別人意想不到的構想,並且行動中也能夠發揮自己的創意,因此吸引了許多支持者。雖然他最後還是因為醜聞而下台,但若不是受到金錢與權力的誘惑而導致這樣的下場,他那高深莫測的心思,的確使他成為很受大眾歡迎的政治家。

表麵上看起來很能幹,並且讓人一眼就看出能幹的人其實稱不上能幹。真正的高手是那些表麵上看起來平平凡凡,而實際接觸才發現他深不可測的人。越是讓人看不透的人,就越是能夠吸引別人的注意,越是這樣就越讓人想要進一步接觸。人與人的交往就是建立在實際的接觸上,如果你是個交往一兩次,就讓人厭煩的人,那麼你便不是個有魅力的人。

每次見麵都給人不同的感覺,這樣的人總是讓人很想知道接下來他又有什麼新的靈感,這種魅力就是具有未知的神秘感。這種未知的神秘感,必須由人性的修煉及不間斷的研究來培養。

平常看起來總是有些“脫線”,但一遇到現實的問題就馬上展現出實力。這也就是說,平常保留一半的實力,有需要的時候總有驚人之舉。一向都表現出精明能幹的樣子,到了緊要關頭卻手足無措,這是不懂得如何運用智慧的人。別人越是不了解你有多少本事,就越想了解你的實力。培養足夠的實力卻不作不必要的表現。這就是吸引他人的技巧。

的確,“平平淡淡才是真”,內斂一點,含蓄一點,不要讓人知道你很聰明的人才是最聰明的。

聰明人要懂得自我保護

嫉賢妒能,幾乎是人的本性,所以有才華的人會遭受很多的不幸和磨難。

《莊子》中有一句話叫“直木先伐,甘井先竭”。一般所用的木材,多選擇挺直的樹木來砍伐;水井也是湧出甘甜井水者先幹涸。由此觀之,人才的選用也是如此。有一些才華橫溢。鋒芒太露的人。雖然容易受到重用提拔,可是也容易遭人暗算。

隋代薛道衡,13歲時,能講《左氏春秋傳》。隋高祖時,作內史侍郎。煬帝時任潘州刺史。大業五年,被召還京,上《高祖頌》。煬帝看了不高興,說:“這隻是文辭漂亮”。拜司隸大夫。煬帝自認文才高而傲視天下之士,不想讓他們超過自己。禦史大夫乘機說道衡自負才氣,不聽馴示,有無君之心。於是煬帝便下令把道衡絞死了。天下人都認為道衡死得冤枉。他不正是太鋒芒畢露遭人嫉恨而命喪黃泉的嗎?

那麼,遇到這種情況怎麼辦呢?《莊子》中提出“意怠”哲學。“意怠”是一種很會鼓動翅膀的鳥,別的方麵毫無出眾之處。別的鳥飛,它也跟著飛;傍晚歸巢,它也跟著歸巢。隊伍前進時它從不爭先。後退時也從不落後。吃東西時不搶食、不脫隊,因此很少受到威脅。表麵看來,這種生存方式顯得有些保守,但是仔細想想,這樣做也許是最可取的。凡事預先留條退路,不過分炫耀自己的才能,這種人才不會犯大錯。這是現代高度競爭社會裏,看似平庸,但是卻能按自己的方式生存的一種方式。

南朝劉宋王僧虔,東晉王導的孫子。宋文帝時官為太子中庶子,武帝時為尚書令。年紀很輕的時候,僧虔就以善寫隸書聞名。宋丈帝看到他寫在白扇子上麵的字,讚歎道:“不僅是字超過了王獻之。風度氣質也超過了他。”當時,宋孝武帝想一人以書名聞天下,僧虔便不敢露出自己的真跡。大明年間,常常把字寫得很差,因此而平安無事。

所以有才華的人必須把保護自己也算作才華之列。一個不會自我保護的人即使有才華,卻使才華過早的埋沒,而不能為社會作更多的事。在洛陽有一位男子因與人結怨而處境困難。許多人出麵當和事佬,但對方一句話也聽不進去,最後隻好請郭解出麵,為他們排解糾紛,郭解晚上悄悄地造訪對方,熱心地進行勸服,對方逐漸讓步了。如果是普通人,一定會為對方的轉變而沾沾自喜,但郭解卻不同。他對那位接受勸解的人說:“我聽說你對前幾次的調解都不肯接受,這次很榮幸能接受我的調解。不過,身為外地人的我,卻壓倒本地有名望的人,成功地排解了你們的糾紛,這實在是違背常理。因此。我希望你這次就當作我的調解失敗,等到我回去,再有當地的有威望的人來、調解時才接受,怎麼樣?”這種做法實在是異於常人,細想起來真是一種使自己免遭眾人嫉恨的明智之舉。既保護了自己,又留下了為人稱道的美名。誰能說郭解不是大智之人呢?比較起來,那些極力顯示自己才能的人,不過是小聰明罷了。

唐代的順宗在作太子時,亦好作壯語,慨然天下為己任。太子有能名,服人心,自然也是使自己順利當上皇帝的一個先決條件。但太子能過父皇,又往往有逼父退位的舉動,所以又會常遭父皇的猜忌而被廢黜。聰明的太子因此不能表現出太強的才幹,造成太響的名氣。順宗作太子時,曾對東宮僚屬說:我要竭盡全力,向父皇進言革除弊政的計劃!他的幕僚王叔文於是告誡他:“作為太子,首先要盡孝道,多向父皇請安、問起居飲食冷暖之事,不宜多言國事,況且改革一事又屬當前敏感問題,你若過分熱心,別人會以為你邀名邀利,招攬人心,如果陛下因此而疑忌於你。你將何以自明?”太子聽得如雷貫耳,於是立刻閉嘴黜言。德宗晚年荒淫而又專製,太子始終不聲不響,直至熬到繼位,方有了唐後期著名的順宗改革。在名利問題上,最能體現“全生葆真”精神的曆史人物大概應推範蠡了。範蠡在助越王勾踐滅吳之後,“以為大名之下,難以久居,且勾踐為人可與同患,難以處安”,就急流勇退,放棄了上將軍之大名和“分國而有之”的大利。退隱於齊,改名換姓,耕於海畔,手足胼胝,父子共力,後居然“致產十萬”,受齊人之尊,“以為相”。範蠡雖居相安榮,但又以為“久受尊名,不祥,”乃歸相印,盡散其財,“閑行以去,止於陶”,從事耕畜,經營商賈,又致貲累钜萬,直至老死於陶。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範蠡三徙”。範蠡之所以辭官退隱,就是考慮到不要讓尊名大利給自己帶來身家性命之憂。事實上他的考慮是有道理的。與他共扶勾踐的文種就因不聽範蠡的規勸接受了越國的尊榮大名,結果果然死在勾踐手下。說到底。像順宗、範蠡這樣處理名位的方式,都是為了在形式上的放棄之後,更永久地保有它。

《老子洪德》章說:“大巧若拙,大辯若訥”。意思是最聰明的人,真正有本事的人,雖然有才華學識,但平時像個呆子,不自作聰明;雖然能言善辯,但好像不會講話一樣。無論是初涉世事。還是位居高官,無論是做大事,還是一般人際關係,都不可鋒芒畢露。有了才華固然很好,但在合適的時機運用才華而不被或少被人忌,避免功高蓋主,才算是更大的才華,這種才華對國對家對人對己才有真正的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