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言(1)(1 / 1)

“聖天子孝先天下,首重山陵。”中國封建帝王認為,在上吉之地建造陵墓,不僅帝運永存、死後富貴,還能降福後代繁昌,達到真正“開福祉隆於基,綿萬年之景運”的“家天下”目的。對此,他們不僅製定了冗繁的喪葬禮儀,還為這種封建文化理念建造了高大宏偉的陵墓,借此顯示帝王的尊嚴和進一步達到鞏固封建統治的目的。這種理念製度的產生,不僅是帝王“家天下”統治的延伸,也是帝王尊崇地位和奢侈腐朽生活由生向死的延續,是封建時代靈魂不死觀念的具體體現。清朝的道光帝為了達到他的獨特生死理念,將這種理論在實際操作中發揮到了極點。

道光帝(1782~1850),愛新覺羅·旻寧,原名綿寧。嘉慶帝的嫡子,清朝第八位皇帝,39歲繼位,在位30年,死後葬在河北省易縣的清西陵。

在清朝皇帝中,道光帝算不上是一位叱吒風雲的帝王,隻能算是一個生活節儉、墨守陳規的守成皇帝。他在位期間,清朝的政治、經濟都呈現日漸衰弱之勢,雖然他勤於政務,整頓吏治、整厘鹽政、通海運、平定張格爾叛亂,且作為一代帝王,身效力行堅持宮廷生活節儉,但他所做的一切,最終卻沒有能從根本上改變清朝的衰敗之勢。在曆史上,人們對道光帝的印象最深的隻有兩件事。

第一、屈辱的《南京條約》的簽訂。人們對道光帝在政治上的統治也許不能令國人記住他,但是中國曆史上屈辱的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的簽訂,卻使他永遠“名垂曆史”的羞辱柱上。他疑慮猶豫、反複無常、膽小怯弱的性格暴露,卻使得中國從此由古代步入近代,人民也陷入到水深火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他也因此成為中國唯一一位跨古代和近代的皇帝,這使他在浩瀚的中國曆史長河中,成為我們無法回避並屢屢提及的國恥皇帝。

第二、最浪費國家財政的打破祖製的陵墓營建。道光帝生活簡樸,這在民間的傳說頗多,而他在遵循祖製上,更是強調自己一定會做到“敬天法祖”、“恪守成憲”、“朕辦理庶務,鹹遵舊製。”而最讓人匪夷所思的就是,向來是標榜節約和守成的道光帝,在他建陵這件事上,卻三易其址,兩次建陵,不僅耗資巨大,而且還公開打破了乾隆皇帝當年定下的父子分葬的祖製,他在改建陵寢上的果敢與堅持,同他治理國家的反複多變、優柔寡斷判若兩人。致使自己陵寢成為規製簡單,但花費卻是最多的陵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