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鄒容 《革命軍》

二十世紀初,中國出現了一部宣傳反清鬥爭的著作——《革命軍》。它有“國民教育之第一教科書”的美譽,作者是中國近代著名資產階級革命家鄒容。

鄒容出生於光緒十一年,即1885年。當時,清政府已經腐敗不堪,科舉考試製度也已徹底沒落,但很多讀書人依然固守著科舉入仕的信念。鄒容是其中的異類,他自幼便受改革變法思想和西學著作的影響,鄙視功名,拒絕參加科舉考試。戊戌變法過後,鄒容對為變法犧牲的譚嗣同十分欽佩,曾作詩歌頌他以自勉。十七歲時,鄒容自費到日本留學。當時,日本已通過明治維新走上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這對於中國頗具借鑒意義。鄒容在日本深受資本主義民主思想的影響,並閱讀了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孟德斯鳩的《論法的精神》等與法國大革命和美國獨立戰爭相關的書籍,民主思想達到了極高的水準。期間,他積極參與當地的中國留學生組織的愛國活動,不斷發表革命演說,並開始創作《革命軍》。可惜第二年,他便因發表這些革命言論,被清政府聯合日本政府逼迫回國。此後,鄒容來到上海,繼續寫作《革命軍》,宣傳革命思想。

1903年5月,《革命軍》由上海大同書局出版發行,由章太炎為其作序。其後,《蘇報》也發表了鄒容寫的《革命軍》自序以及相關的評論文章。《革命軍》全書共計兩萬餘字,分為七章,分別是緒論、革命之原因、革命之教育、革命必剖清人種、革命必先去奴隸之根性、革命獨立之大義以及結論。書中開篇就熱烈歌頌了革命事業的偉大,並指出資產階級革命是曆史發展的必然規律。麵對當時內憂外患的局勢,書中又提出了“欲禦外侮,先清內患”的主張,徹底揭露出清政府的真麵目——對內是壓迫百姓的牢籠,對外是西方列強的走狗,因此必須要以革命方式推翻清政府的統治。在這一點上,鄒容明顯有別於保皇派的康有為、梁啟超等人,他的民主思想更加進步,也更加徹底。

另外,書中還指出,推翻清政府之後,要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並提出了具體的建立方案,包括二十五項綱領,如“定名中華共和國”,“建立中央政府為全國辦事之總機關”, “於各省中投票公舉一總議員,由各省總議員中投票公舉一人為暫時大總統,為全國之代表人,又舉一人為副總統,各府州縣又舉議員若幹”, “凡為國人,男女一律平等,無上下貴賤之分”, “不得侵人自由,如言論、思想、出版等事”等,很多內容就算放到現在也毫不過時。

《革命軍》的這些內容,相當於公然“勸動天下造反”,一經發表便宛如一聲春雷,炸開了彼時萬馬齊喑的中國大地,引發了空前的反響,甚至波及海外,驚動了全世界。全書飽含激情,語言又通俗易懂,因此在民間傳播極廣,“國民教育之第一教科書”的名號也由此而來。魯迅曾評價其說:“倘說影響,則別的千言萬語,大概都抵不過淺近直截的‘革命軍馬前卒鄒容’所作的《革命軍》。”辛亥革命期間,《革命軍》印刷了二十多版,總印數超過一百一十萬冊,堪稱清朝末年最暢銷的革命書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