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1 / 1)

前言

《儒林外史》是中國小說史上具有開創意義的諷刺小說,後世對它評價頗高。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稱:“迨吳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擿時弊,機鋒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諧,婉而多諷:於是說部中乃始有足稱諷刺之書。”

吳敬梓(1701—1754),字敏軒,號粒民,晚號文木老人,清代文學家。他出身於安徽全椒的科舉世家,自幼博覽群書,善作詩文辭賦。二十三歲時,父親因官場失意抑鬱而終,正當青年的吳敬梓不得不撐起自家門戶。在此間,他目睹了官場鬥爭的險惡,親曆了家族爭產的風波,真切地直麵了人情冷暖,世態炎涼。遂在幾年後,他移居江蘇南京秦淮河畔,自稱“秦淮寓客”。在南京,吳敬梓開始創作長篇小說《儒林外史》,曆經十年基本成書。暮年,客居揚州,仍在不斷修改小說。五十四歲,因病逝於客所。

《儒林外史》全書五十六回,是一部描繪古代知識分子群像的長篇諷刺小說。小說以寫實的筆法描繪了各類人士對於功名富貴的態度與追逐,並將矛頭指向了黑暗的政治與迂腐的科舉製度。小說一方麵描寫深受八股毒害的儒生的種種荒誕與虛偽行為,諷刺那些假儒士和假名士,批判當時腐壞的社會風氣,一方麵塑造了很多不慕功名、追求自由、堅持自我的真名士,並在這些人身上寄予了自己的社會理想。

小說對人物的刻畫頗為深入細膩,塑造了很多具有典型色彩的人物形象,如腐儒周進、範進,貪官汙吏湯奉、王惠,八股迷馬二先生、魯編修,真名士王冕、杜少卿等。高超的諷刺手法,使該書成為中國古典諷刺文學的佳作。《儒林外史》也開創了以小說直接評價現實生活的範例。

本書以清嘉慶八年(1803)刊刻的臥閑草堂本為底本,以潘氏抄本等其他多種刊本為參校本,並參考中華書局本對部分文字、標點做了修改。為保持作品原風貌,本書保留了底本的習慣用字、通假字。為了方便閱讀,增加了一些簡單的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