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傳播的“零碎化”。以上文的農夫山泉文案為例,它在視頻網站投放的文案,是以此為基本載體,再借助於話題的延展、社交媒介的放大來實現傳播最大化,相比傳統媒介的“整合式”“係統性”傳播,呈現出明顯的“零碎化”特征。

隻要你還在使用設備和媒介,廣告就一定無處不在,但今天的人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方式忽略和回避廣告,除非它出現在目標群體避無可避的地方,比如他們關注的社交媒體賬號,他們經常逛的網站、經常留意的信息範圍,等等,這是傳播媒介和渠道“碎片化”趨勢的表現,由此也引出了文案的第二個趨勢:形式的“碎片化”。

過去,人們談論文案,會這樣來分類:平麵廣告文案、電視廣告文案、直郵文案、宣傳冊文案、戶外廣告文案、公關文案……每一種類別都有它固定的特點、章法和寫作技巧,但是,在當下,你會發現越來越多的“文案”散落於各處,無法被清晰地歸為某一整類。

比如一個自媒體賬號發布的一條140字微博,或者推送的一篇微信文章、記錄個人生活或零碎感想的一句話、一句針對社會時事的發言、一個段子,甚至一句罵人的話、一個表情、一個標點符號、一個企業賬號的賣萌賣呆、來自客服的一個稱呼、提供的一種服務,隻要是為了塑造自媒體或品牌人格、營銷個人品牌、維係“粉絲”、擴大社群、通過變現渠道實現商業化贏利,都可以視作文案的範疇。

再看看當下那些真正受到關注、成為熱門話題、被瘋狂刷屏的“文案”,要麼是像可口可樂那樣製造一個事件(比如它在非洲建造了供窮人使用可口可樂瓶蓋免費打國際長途的電話亭),要麼是像杜蕾斯那樣機智借勢(如借勢於北京暴雨的“安全套雨鞋”創意),要麼是像馬雲那樣公開“吵架”(比如他和京東之間的“公關大戰”),要麼是像顧爺的“神文案”那樣,講一個匪夷所思的故事(如著名的支付寶長文案《凡·高為什麼自殺》)——總之,它們很少長著一張典型的“文案”的臉。

在這個時代,你很難再給文案下一個蓋棺定論的定義,它們變得無處不在、無所不能,因而界限也變得越來越模糊,這帶來了文案的第三個趨勢:易碎化。

這是一個自媒體躁動的時代,人人都可以成為優秀的文案寫手,人人都可以創造出有傳播價值的內容,但正因為如此,這種“去中心化”“去權威化”的信息環境也造就了一個文案“易碎”的時代,經典難以複現,再優秀的文案創作出來,實現再好的傳播效果,不出數日,就會重新淹沒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不再被人記起。

這意味著文案的創作必須時刻洞察時代、環境和人群:

在今天,比起正兒八經的“學院式”的文案,人們更願意讀自己喜歡的自媒體人、段子手、漫畫家、名人……“創作”的文案;

一是傳播的“零碎化”。以上文的農夫山泉文案為例,它在視頻網站投放的文案,是以此為基本載體,再借助於話題的延展、社交媒介的放大來實現傳播最大化,相比傳統媒介的“整合式”“係統性”傳播,呈現出明顯的“零碎化”特征。

隻要你還在使用設備和媒介,廣告就一定無處不在,但今天的人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方式忽略和回避廣告,除非它出現在目標群體避無可避的地方,比如他們關注的社交媒體賬號,他們經常逛的網站、經常留意的信息範圍,等等,這是傳播媒介和渠道“碎片化”趨勢的表現,由此也引出了文案的第二個趨勢:形式的“碎片化”。

過去,人們談論文案,會這樣來分類:平麵廣告文案、電視廣告文案、直郵文案、宣傳冊文案、戶外廣告文案、公關文案……每一種類別都有它固定的特點、章法和寫作技巧,但是,在當下,你會發現越來越多的“文案”散落於各處,無法被清晰地歸為某一整類。

比如一個自媒體賬號發布的一條140字微博,或者推送的一篇微信文章、記錄個人生活或零碎感想的一句話、一句針對社會時事的發言、一個段子,甚至一句罵人的話、一個表情、一個標點符號、一個企業賬號的賣萌賣呆、來自客服的一個稱呼、提供的一種服務,隻要是為了塑造自媒體或品牌人格、營銷個人品牌、維係“粉絲”、擴大社群、通過變現渠道實現商業化贏利,都可以視作文案的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