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版說明

本書記錄的是英國訪華使團於1792年9月至1794年9月訪問中國期間及往返途中的見聞。1792年至1794年間正是乾隆皇帝統治的最後幾年,也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所謂治世——“康乾盛世”的終結。在18世紀的最後幾十年裏,中國這個曾經以“天朝上國”自居的龐大王朝,逐漸由盛而衰,而在地球另一端的西方國家則以英國的產業革命為代表開始了一係列具有重大意義的變革,並初現了現代國家的雛形。工業上的空前發展勢必帶來更多的貿易要求,然而清廷閉關鎖國的政策卻嚴重地限製了歐洲國家的對華貿易。為了打開這個巨大的市場,英國政府於1792年以慶賀乾隆皇帝的壽辰為名派遣馬戛爾尼特使訪問中國,討論兩國的貿易和建交問題,並希望締結一項倫敦與北京之間的商業聯盟條約,從而得到貿易上的最優惠待遇。然而英國的這次友善接觸並沒有取得任何預期的成果。清政府誤以為這次訪問是“臣服”,駁回了使團提出的所有通商要求。雖然如此,訪問也並非完全無功而返,使團為歐洲人帶回了他們親眼見到的神秘的東方古國的朦朧影像。

本書就是這個使團回國後,於1795年4月出版的一本訪華見聞錄。作者愛尼斯·安德遜是使團訪華時所乘“獅子”號船上的第一大副。由於他不是使團成員,因而無法了解到兩國談判中的一些核心問題,但是作者對使團活動以及沿途見聞的忠實記述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此外,關於中國地理環境、人文風貌、社會製度、宮廷生活的描述以及對兩國迥異風俗的對比觀察都具有頗為獨特的新奇角度,雖不免有種種誤解甚至偏見,但作為兩百年前英國人對中國沿海口岸到內陸腹地廣大疆域的首次訪問和觀察的記錄,仍具有不可多得的史料價值。

由於當時存在的語言溝通困難和其他一些原因,使得書中地名、人名的使用比較混亂,為此我們專在書後附有對照表,列出英文原文拚法和中文譯法供讀者參閱。由於語言和時代的原因,書中的文字乃至標點的運用都與標準的現代漢語有一定的距離,在編校過程中我們以保持其語言風格為原則盡量不作改動。另外,書中所用的計量單位均為已廢棄的英製單位,我們也一並予以保留。

本書初譯本在20世紀60年代曾出版過,當時僅作為內部讀物少量印行。2002年,群言出版社重版了此書。現在譯者已經去世40年,我們征得其家屬同意,再度整理出版並公開發行,希望能以此告慰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