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閱古籍,偶然看到這樣一則故事:宋代貧士胡清才冠當時,隻因無人賞識,落拓山中。他不甘寂寞,借詠歎軒旁小柏寫了一首述誌詩:

栽傍岩隈未足看,謂言斤斧莫無端。

他時直入掄材手,不獨青青保歲寒。

本來是要寫自己如何才華出眾,但第一句卻欲揚先抑,說我像這棵“栽傍岩隈”的小柏一樣,本無足觀。第二句揳入主題,意謂後生可畏,不可等閑視之,采樵者(象征豪強之輩)切莫無端地加以摧折。第三句、第四句接著講,日後如能被“掄材手”選為棟梁之材,那就不獨善保寒操,堅貞自守了,言外之意是一定能夠經邦濟世,大有一番作為。這首自薦詩後來被一位文人出身的惜士憐才的浙江漕運使看到,當即加以遴選,厚禮相待,還贈予他一份官田。胡清由此得以致身富貴。

自薦,古人也叫“自舉”,就是自我推薦。形式多種多樣,有的對麵直陳,像平原君的門客毛遂那樣自告奮勇;有的通過給當政者寫信,或向皇帝、大臣飛章、獻表、上疏、進奏,李白寫信給韓荊州、韓愈連番進書宰相,即屬此類;有的呈遞詩文作品,以求賞識,像白居易寫了一首《賦得古原草送別》的詩,使名士顧況擊節稱賞。這在古代是屢見不鮮的。

清代文人鄧嘉緝工詩、善書、能文,但半生淪落,抑居下僚,隻撈得一個“候選訓導”的閑職,他借著詠平原君抒寫其鬱積的情愫,這裏就包含著上幹王侯、自薦求售的意思:

翩翩公子有遺祠,想象風流奠一卮。

臣亦毛生思脫穎,不知可有處囊時?

古代有些帝王為了羅致人才,主動頒發詔書鼓勵人才自薦。李世民、武則天都曾號召文武高才“詣闕自舉”“以求進用”。漢高帝《求賢詔》、漢武帝《求茂才異等詔》,除了要求地方官舉薦賢才,自然也包括了賢才自薦的內容。縱觀曆史,一些賢達之士,對自薦、自舉的做法,一般都是持同情與肯定態度的。

在現代人才學上,有的把這種自薦活動稱為“人才的自我表現”。它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才智,獻身社會為目的,以公開、主動地表現自己的抱負,借以引起當政者的賞識與注意為其行為特征。今天看來,自薦確有其顯著的積極作用。為現代化建設和改革、發展的浪潮所推湧,無數立誌成才的青年懷著振興中華、建設祖國、發展自己的責任感和自信心,不甘落後,勇於進取,渴望得到信用,接受重托。他們不隱瞞自己的感情,勇於表達個人對社會變革的基本態度,衝破傳統觀念的束縛,從自我舉薦中獲得一種動力:這裏包括為實現自己諾言而奮力拚搏的獻身精神,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堅強意誌和不安於現狀的強烈的進取心。因而,這種行動是積極的、有益的,在多數場合也得到了各級組織和幹部、群眾的支持。

當然,由於傳統觀念和封建意識的束縛,也有的人把它視為異端,認為自薦是顯示自己,妄自尊大,是利己主義,甚至看成有個人野心,而把安於平庸、得過且過的精神狀態當作美德加以提倡。麵對這種情況,作為自薦者應該進行不懈的努力,通過一定量的優勢積累,來衝破種種障礙,達到脫穎而出的目的。關鍵在於拿出自己的真本事,讓具有保守思想的人在事實麵前受到教育。

德國古典哲學家費希特年輕時拜訪哲學界的泰鬥康德,希望得到他的提攜與支持,不料康德卻沒有理睬。費希特知道這是因為他年少才薄。於是,廢寢忘食,發奮學習,刻苦工作,經過一個時期的努力,寫出了題為《一切天啟的批判》的哲學論文。他把這份文稿寄給康德,並說明這篇論文就是他的自薦信。康德看後,大加讚許,當夜寫信給費希特,祝賀他的成就,並邀請他前來一道工作。這個事例說明了,當自薦活動未有達到預期效果時,不應怨天尤人,灰心氣餒,而要“反求諸己”,努力爭取用創造性的成果來贏得伯樂們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