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符合情況的演戲(1 / 1)

05 符合情況的演戲

加繆把媽媽的死與殺人事件的死刑判決結合起來,向我們提出一個不合邏輯的問題。

在讀完《局外人》時,我想都沒想過的是,現實中我在媽媽葬禮上的態度,也許正和加繆描繪的《局外人》中的默爾索一樣。

1955年1月,英文版《局外人》曾經有如下的一段由加繆撰寫的自序文:

恐怕在自己媽媽的葬禮上不哭的人,都要被這個社會宣告死刑。這意味著一旦有人不演戲,那麼在這個人所處的社會中,他將被當作局外人來對待。為什麼默爾索沒有去演戲呢?因為他拒絕撒謊。撒謊不僅意味著要無中生有,還要說出超出存在、超出感覺的東西。可是為了不使生活混亂,我們每天都會撒謊。默爾索與外表看上去不同,他沒有想讓生活變得單純化。默爾索不是人渣。

——《局外人》

加繆向我們講述的是,若不根據情況來演戲,則將被宣告“死刑”,這是社會的恐怖之處。

這種說法與戈夫曼所指出的一樣,在沒有神的現代,盡管構成社會的人類作為聖人必須要進行表敬意的儀式,但那些不遵守這種規則的人將會被社會圍攻。

因此,在電梯裏不與陌生人對視、出租車司機不能隨意在乘客談話時插嘴,這種行為都是在保持距離,對神聖的人類表達敬畏之情。另外在葬禮上,必須要積極地表示敬意,以此作為對神聖的人類的禮拜。

也就是說,不管怎樣我們都得按照社會製訂的潛規則來演戲,難道不是嗎?

深入探究

1.除了本章中提到的禮貌性疏忽的事例,你還遇見過哪些類似的行為呢?請運用禮貌性疏忽的概念,說說你的趣聞。

2.通常,我們進行的行為都是自主的、個人的。本章選取了加繆的《局外人》,請同時也閱讀芥川龍之介的《手絹》,就日常行為中的演戲部分再次進行思考。

參考文獻

1.阿爾貝·加繆著,窪田啟作譯,《局外人》,新潮文庫,1954年(1942年初版)。

2.艾威格·戈夫曼著,丸木惠祐、本名信行譯,《集中的構造—探索新的日常行動論》,誠信書房,1980年(1963年初版)。

3.艾威格·戈夫曼著,淺野敏夫譯,《作為禮儀的相互行為—對麵行動的社會學(新譯版)》,法政大學出版局,2002年(1967年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