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閣、六部、翰林院,都是人才薈萃的地方,朝廷上的執政大臣、地方上的總督巡撫等大員,基本上都是從這裏走出來的。這些地方的人才,皇上不可能一一詳細了解,因此,對於這些人的培養就必須責成堂官去完成。而所謂的培養,有以下幾個方麵:一是悉心教誨,二是考核甄別,三是推薦舉用,四是破格提拔。首先,堂官對下屬司員的一句誇獎,就能讓他們深受感動,從而振奮有為;同樣,堂官的一句責備,也能讓下屬司員心生敬畏,從而改正錯誤。因此,堂官對司員的教誨不能放鬆。不除掉荊棘,蘭蕙就會黯然失色;不除掉害群之馬,千裏馬就會誌氣沮喪。因此,對司員的考核甄別也同樣不能放鬆。嘉慶四年(1799)、十八年(1813),仁宗(嘉慶帝)曾先後兩次下令讓六部以及都察院各自保舉司員,這是保舉的先例。雍正年間,甘汝來以吏部主事的身份被賞賜人參,並提拔為廣西太平府知府;嘉慶年間,黃鉞也由主事直接到翰林院任職,入南書房。這都是破格提拔的先例。打個比方,人才就好比莊稼,堂官的悉心教誨就好比耕耘播種,而考核甄別則好比除草,保舉推薦就像灌溉,而破格提拔則好比降下及時雨,禾苗因此而茁壯成長。堂官經常到官署,就像農夫每天到田間地頭,這樣才能熟悉農事,掌握苗情。而現在各個衙門的堂官,大多是在內廷辦公的大臣,有的長年累月不能到官署,除了那些必須在官署辦公的掌印、主稿等官員外,更高級別的官員,司員一個也不認識。這就像在一塊田地裏,聽任禾苗與雜草一起生長,農夫卻聽之任之,不聞不問。上麵提到的悉心教誨無從實行,而考核甄別也同樣惰廢。近來,皇上下詔讓臣工們保舉人才,但所涉及的範圍僅限於地方官員,而沒將京官納入。這樣看來,對於人才的培養,也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啊!

這幾年來,六部中的官員日益增多,有的二十年都沒有一次外放補缺的機會,有的一生也沒有做主稿的機會。內閣、翰林院的員額也幾乎是過去的三倍,從而導致很多人十年都不能得到一項職務,也沒有一次升遷的機會。而堂官大多在內廷值守,本來就分身乏術,難以到官署辦公,再加上有些堂官同時管理多個部門,即使有德才兼備的人,也很難得到堂官的青睞,又怎麼會被皇上所知曉呢?數以千計的人才就在眼前,而不能被培養任用,實在太可惜了!臣愚鈍,請求皇上對此事稍加斟酌思量,讓每部有三四名堂官不必到內廷值守,讓他們每天到官署中辦公,和司員們相互勉勵。翰林院的掌院學士,也應該有不必到內廷值守的,而留在翰林院,與編修、檢討們等相互切磋、相互熏陶,確保每個長官對下屬官員的性情、品質等方麵都能有全麵的了解。皇上可以不時詢問,讓他們陳述哪些人有才幹,哪些人正直,哪些人有小聰明,哪些人可以擔當大任。通過詢問,不僅能夠對屬官的優劣一目了然,還可以看出堂官的優劣高下。通過以上多方麵的了解,八大衙門(內閣、六部、翰林院)中所有的人才皇上都能夠了然於胸。對於那些屬官而言,隻要自己的姓名能被皇上知曉,即使不升官晉級,也會感恩不盡。如此一來,保舉推薦的途徑,考核甄別的辦法,都可以按照原來的製度依次施行。皇上還可以偶爾破格提拔,那些特別優秀的人才一被提拔,就會激勵更多的人,這就是培養人才的方法。

內閣、六部、翰林院,都是人才薈萃的地方,朝廷上的執政大臣、地方上的總督巡撫等大員,基本上都是從這裏走出來的。這些地方的人才,皇上不可能一一詳細了解,因此,對於這些人的培養就必須責成堂官去完成。而所謂的培養,有以下幾個方麵:一是悉心教誨,二是考核甄別,三是推薦舉用,四是破格提拔。首先,堂官對下屬司員的一句誇獎,就能讓他們深受感動,從而振奮有為;同樣,堂官的一句責備,也能讓下屬司員心生敬畏,從而改正錯誤。因此,堂官對司員的教誨不能放鬆。不除掉荊棘,蘭蕙就會黯然失色;不除掉害群之馬,千裏馬就會誌氣沮喪。因此,對司員的考核甄別也同樣不能放鬆。嘉慶四年(1799)、十八年(1813),仁宗(嘉慶帝)曾先後兩次下令讓六部以及都察院各自保舉司員,這是保舉的先例。雍正年間,甘汝來以吏部主事的身份被賞賜人參,並提拔為廣西太平府知府;嘉慶年間,黃鉞也由主事直接到翰林院任職,入南書房。這都是破格提拔的先例。打個比方,人才就好比莊稼,堂官的悉心教誨就好比耕耘播種,而考核甄別則好比除草,保舉推薦就像灌溉,而破格提拔則好比降下及時雨,禾苗因此而茁壯成長。堂官經常到官署,就像農夫每天到田間地頭,這樣才能熟悉農事,掌握苗情。而現在各個衙門的堂官,大多是在內廷辦公的大臣,有的長年累月不能到官署,除了那些必須在官署辦公的掌印、主稿等官員外,更高級別的官員,司員一個也不認識。這就像在一塊田地裏,聽任禾苗與雜草一起生長,農夫卻聽之任之,不聞不問。上麵提到的悉心教誨無從實行,而考核甄別也同樣惰廢。近來,皇上下詔讓臣工們保舉人才,但所涉及的範圍僅限於地方官員,而沒將京官納入。這樣看來,對於人才的培養,也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啊!

這幾年來,六部中的官員日益增多,有的二十年都沒有一次外放補缺的機會,有的一生也沒有做主稿的機會。內閣、翰林院的員額也幾乎是過去的三倍,從而導致很多人十年都不能得到一項職務,也沒有一次升遷的機會。而堂官大多在內廷值守,本來就分身乏術,難以到官署辦公,再加上有些堂官同時管理多個部門,即使有德才兼備的人,也很難得到堂官的青睞,又怎麼會被皇上所知曉呢?數以千計的人才就在眼前,而不能被培養任用,實在太可惜了!臣愚鈍,請求皇上對此事稍加斟酌思量,讓每部有三四名堂官不必到內廷值守,讓他們每天到官署中辦公,和司員們相互勉勵。翰林院的掌院學士,也應該有不必到內廷值守的,而留在翰林院,與編修、檢討們等相互切磋、相互熏陶,確保每個長官對下屬官員的性情、品質等方麵都能有全麵的了解。皇上可以不時詢問,讓他們陳述哪些人有才幹,哪些人正直,哪些人有小聰明,哪些人可以擔當大任。通過詢問,不僅能夠對屬官的優劣一目了然,還可以看出堂官的優劣高下。通過以上多方麵的了解,八大衙門(內閣、六部、翰林院)中所有的人才皇上都能夠了然於胸。對於那些屬官而言,隻要自己的姓名能被皇上知曉,即使不升官晉級,也會感恩不盡。如此一來,保舉推薦的途徑,考核甄別的辦法,都可以按照原來的製度依次施行。皇上還可以偶爾破格提拔,那些特別優秀的人才一被提拔,就會激勵更多的人,這就是培養人才的方法。

古代考察官員,詢問事務和考察言論並重,近來各衙門辦事,小事因循舊例,大事都要請旨,根本看不出官員的才幹,所以不如考察他們的言論。然而皇上召見臣下回答問題時,帝王的威嚴就在咫尺之內,臣下不敢說得太多,這樣的話,不如通過奏折來考察他們。國家的慣例,在朝廷之內,從六部長官、都察院都禦史、通政司使、大理寺卿到六科給事中及都察院十三道監察禦史,在朝廷之外,總督、巡撫、布政使、按察使等大員,都有上書言事的職責。各省的道員,也給予了專折奏事的權力。然而十多年間,六部長官、都察院都禦史、通政司使、大理寺卿中竟然沒有一個人陳述過時政的得失,總督、巡撫、布政使、按察使沒有上過一道折子述說地方的利弊,六科給事中及都察院十三道監察禦史的奏章中竟然沒有一句話談及聖上德行的好壞,沒有一道折子參奏過大臣的過失。這成為一時的風氣,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本朝以來,進言匡正君主德行的,如孫嘉淦以‘常存不敢自是之心’規勸高宗皇帝,袁銳以寡欲勸諫大行皇帝,都受到先帝的下旨嘉許並采納。舉報彈劾大臣的,如李之芳彈劾魏裔介,彭鵬彈劾李光地,這四個人後來都成為本朝名臣,他們的事跡至今傳為美談。直言不諱的美政,沒有比我朝更興盛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