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1 / 1)

後記

從第一次知道楊絳,到成為一個淺薄的書寫者,時間跨度大致是四年,當時有幸讀到的第一本楊絳先生的著作是《走在人生邊上——自問自答》,感歎於她用筆的輕快與那份純真,描寫起鬼神之說來猶如孩童。查閱資料才知道,楊絳寫這本書的時候已經九十四歲高齡。

她把所有的智慧傳授給我們的時候已經返璞歸真,讓人深感震撼。

她的一生磨難大於幸福,大概所有人的人生都是如此吧。寫至楊絳先生的親人相繼離世時,隔壁臥室的母親忽然敲門,問我,要不要喝茶水,想到母親也會有一日離開我,忽然感傷無比,楊絳先生的心情感同身受。

時間做的鎧甲,在這位百歲老人身上早已化成寵辱不驚的氣勢,回顧先生的一生,從民國時代到新中國,戰事,國事,鬧事,家事,事事為真情,事事有風骨。

寫書的這一年,我經曆了祖母與外婆的去世,在給祖母守靈的夜晚,屋外忽然下起小雨,望著祖母慈祥的遺像,清冷的風吹得眼淚又落了下來。我自問自答似的問父親,人會有下一世嗎?父親說,應該不會吧。

我得到了預料之內的答案,如我想的一般。人啊,總不能懷揣著對下一世的期待而讓今生留有太多遺憾,總要用盡一世的熱情與力氣去過好這一生,這樣才不會虛度。

所幸寫到了楊絳先生,她告訴我人生的幸福,應該是珍惜當下,不懼將來。

書稿寫到後期,某日在上班途中忽接到出版社的電話告知楊絳先生去世,需加上一章並對書稿進行修訂。內心震撼之餘又有濃濃的悲傷之情騰升而起。

寫作時間雖說不長,短短幾個月,查閱資料,像個孩童一般一點一滴地借由書本摸索進入楊絳先生的人生。寫到她與錢鍾書先生遊學時,內心無比幸福與激動;寫到她在抗戰及“文革”時遭受苦難自強不息時,忍不住歎氣握拳;寫到她的至親相繼離世時,眼睛也含了淚……

楊絳先生寫的《我們仨》,是我枕邊的常備書,睡前常來翻閱,書稿寫完時已經翻得書角起了皺。她的思念與人生,我站在觀眾的角度去看,從動情到歎息與慨歎,這位文學巨匠以不卑不亢、靜怡勤奮的姿態悄悄在我心裏埋下了一顆種子。

如果說,楊絳先生留下了什麼,不光是那一本本在書架上的著作,更應該有她給予人們的生活信念和一個親切而溫暖的夢。現今她走了,在這寂靜而深邃的夜空裏再也看不見那顆閃爍的星了。

我知道她去了遠方,回了家,我萬分祝願她,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