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又蓬勃的家(2 / 2)

如果用色彩來形容楊絳的一生,應該是最溫暖的橙色,既有黃色的溫馨,又有紅色的蓬勃。那些童年的趣事就像是這片橙色中的星辰,輝光閃爍。

趣事之一,是與吃有關。

父親喜歡吃冰淇淋,楊絳出生那年,家裏買了一隻製冰淇淋的桶,楊絳出生那天家裏恰好做了一桶的冰淇淋,小楊絳眼睛直勾勾地看著那桶冰淇淋,全家都覺得這是貪吃的小娃。二姑媽給她嚐了一點,小嘴都凍僵了,依舊在吧嗒吧嗒地舔,回味一般的大人舉動逗樂了大家。

趣事之二,是與穿有關。

四歲時,楊絳隨父親到北平。她第一次見到了滿族人,這個人是他們的房東,是個梳著“二把頭”、穿著旗袍、腳蹬高底鞋的滿族女人。楊絳隻見過上海女人穿的那種高跟鞋,未曾見過這種鞋跟在鞋底中央的鞋子。滿族女人穿起這種鞋子走起路來,婀娜多姿,搖曳顧盼,楊絳出神地盯著看了很久,甚至不自覺地模仿起那女人走路的姿態。父親在後看見笑著問:“你長大了想不想穿這樣的鞋子?”小小的楊絳琢磨了下說:“想。”

隨著年紀漸長,脫離了幼兒時期的懵懂,開始懂得人情世故與家庭溫暖,在兄弟姐妹的陪伴下與父母的關懷中,楊絳一點點地感受著家庭的溫暖。

父親喜歡看飯後孩子們圍在一起吃甜食,好不熱鬧。他把這樣的家庭聚會叫“放放焰口”。“放焰口”是從盂蘭盆會(中元節)借來的詞兒,在楊家的意思就是爸爸請客,孩子們在這時可以問爸爸要吃的、用的、玩的。“放焰口”時舉家歡樂,父享膝下歡鬧,子享撫頂關懷,好不溫馨。很多年後,楊家的孩子還是會要求父親“放焰口”,吃什麼或者玩什麼都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人還在一起,心也在一起。

所有的兄弟姐妹裏,隻有楊絳最懂父親的心,也最能照顧好父親。

孩子們一般會在午飯後“放焰口”結束後自動散去,好讓父親午休。有一次父親叫住阿季,說:“其實我喜歡有人陪陪,隻是別出聲。”阿季從此就乖乖地陪在一旁看書,一點聲音也不出,像一隻乖巧的貓。冬天家裏隻有父親屋裏生了火爐,孩子們都用燒炭的手爐、腳爐取暖。火爐須不時加煤,阿季手巧動作也輕,加炭時打擾不到父親休息,姐姐和弟弟妹妹們都佩服她能加炭不出聲。

在整個大家庭裏楊絳最聽父親的話,其次最聽三姑母的話,雖然三姑母是個嚴厲而刻板的人。

阿季六歲時,從第一蒙養學院學前班畢業,入辟才胡同女師大附屬小學。那時她的三姑母蔭榆在女高師任“學監”。三姑母說的話楊絳從小就聽。楊絳在《回憶我的姑母》中,寫道:“我還是她所喜歡的孩子呢。我記得有一次我們小學生正在飯堂吃飯,她帶了幾位來賓進飯堂參觀。頓時全飯堂肅然,大家都專心吃飯。我背門而坐,飯碗前麵掉了好些米粒兒。三姑母走過,附耳說了我一句,我趕緊把米粒兒撿在嘴裏吃了。後來我在家聽見三姑母和我父親形容我們那一群小女孩兒,背後看去都和我相像,一個個白脖子,兩撅小短辮兒;她們看見我撿吃了米粒兒,一個個都把桌上掉的米粒兒撿來吃了。她講的時候笑出了細酒窩兒,好像對我們那一群小學生都很喜歡似的。那時候的三姑母還一點不怪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