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四章 大結局(1 / 2)

“另一件事,應該是來自您的侄子朱允炆,應天府城破之時他消失無蹤,想必您十分在意。”

朱棣再次點了頭:“那麼你認為這兩件事應該如何解決?”

“回陛下,若真想找到前朝皇帝,臣以為可待國家稍微安定之日命人暗中尋找,至於北方之禍,甚至是朝中心有不服的臣子,我想您已經有了點子,隻是需要一個人聽聽想法而已。”陸青陽道。

“不錯,內憂外患朕都思慮出了一些法子,隻是暫時不敢輕舉妄動,想必你也知道這其中的原因。”朱棣說著隨意坐在大殿的地板上,同時示意陸青陽與他一起席地而坐。

“既如此,陛下何不在行動之前先變革思想。今日臣下讀書,發現曆朝曆代成功的變法皆有古典可循,這是因為古典變化了思想,隻有思想改變了,後麵的變製才好走。”

朱棣顯得越發感興趣,微微向前傾斜身子,輕聲詢問道:“繼續說,今日你不必有所忌諱,大可暢所欲言。”

“是。”陸青陽作揖後抬起頭,“臣下認為,對於國內的隱患不可操之過急,否則必重蹈覆轍。首先應革除建文帝所改易的祖宗成法,將建文時更定的官製改回洪武舊製。同時還要重修一部典籍,將本朝之前的文學、技藝和曆史之類的知識合並為一書,傳授後代,如此一來才能讓百姓悄然忘記建文帝所做的一切,新政才有施展的餘地。”

陸青陽見朱棣聽得入神,馬上補充道,“再則,內部作亂的臣子大可交由錦衣衛處理,以此震懾朝中佞臣。”

朱棣又說:“藩王在自己的領地內有私兵,也是一大隱患呀。”

陸青陽和他一起沉默了片刻,很快他又想到了辦法,隨即開口道:“臣下以為,陛下大可在恢複諸王爵祿後暗中開始削藩。首先將邊塞諸王遷回內地,減少諸王的撤護衛,同時收回諸王對將帥、衛所軍的節製指揮權;重申不許諸王擅役軍民吏士的禁令,不許過問地方事務;對犯有過失的諸王,先以書誡諭,繼而示以懲罰,最後或廢為庶人或加以懲治。”

“這麼做,何處優於前朝?”

“臣以為,這一削藩策略較前朝更穩蔽,步驟實施也更從容,收到了削藩效果又不致釀成禍亂。”陸青陽認真地回答道。

朱棣聽到了滿意的答案,愁容漸漸消減,心中對於往後的行政方陣有了個輪廓。

在二人商議如何建立一個盛世的時候,大殿上方飄來許多沈彩繽紛的鳥兒,宮中護衛紛紛抬頭觀望,各自臉上都有歡喜。

自此一個盛世拉開了序幕。

建文四年,七月一日,朱棣在南郊大祀天地後,回到奉天殿,詔令次年為永樂元年。

永樂元年,他下令將北平改為北京,設北京行部諸衙門,將大寧都司徒至保定。這一年朱棣還召集天下學士編訂大典,在解縉等人組織編修下,被譽為古代類書之冠的《永樂大典》漸漸成型。

“另一件事,應該是來自您的侄子朱允炆,應天府城破之時他消失無蹤,想必您十分在意。”

朱棣再次點了頭:“那麼你認為這兩件事應該如何解決?”

“回陛下,若真想找到前朝皇帝,臣以為可待國家稍微安定之日命人暗中尋找,至於北方之禍,甚至是朝中心有不服的臣子,我想您已經有了點子,隻是需要一個人聽聽想法而已。”陸青陽道。

“不錯,內憂外患朕都思慮出了一些法子,隻是暫時不敢輕舉妄動,想必你也知道這其中的原因。”朱棣說著隨意坐在大殿的地板上,同時示意陸青陽與他一起席地而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