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後 記(1 / 1)

2010年之於我,注定是不同尋常的一年。

這一年,在結婚一年多以後,我披上了婚紗。

這一年,在自由撰稿8年後,我終於出版了自己的長篇處女作《先發昏後結婚》。

這一年,是我寫作事業上的一個轉折點,也是我家庭乃至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這一年,我和我的家人經曆了許多事,一起麵對死亡,一同反思生命。

這一年,我開始思考,家之於人的真正含義。

《誰是房主》一書也醞釀於2010年,因為家事而不得不暫且將它擱置,任其在我的大腦裏發酵、膨脹。就像一個發麵饅頭的形成,這個故事,在我訴諸筆端以前,就已經逐漸呈露它的姿態,無論我寫或不寫,它就在那裏。

終於,在2011年的初春,我將它娓娓道來。小說進行到一半時,對麵的鄰居易了主,樓上的房主也換了人。在此起彼伏的鑽擊和敲打聲中,我掩窗閉門,耳朵裏塞著棉花,靠著香煙和咖啡提神,終於如期完成了它。

我的靜默,和他們的喧鬧,都是為了房子。

其實我們都一樣,為房辛苦為房忙。

交稿前,編輯曾問我:“你的這本書,適合哪類人群閱讀?”

這個問題,我想了一夜,然後找出了答案——《誰是房主》的故事,主要是圍繞這20年來房改的變化和政策而展開,從前住集體宿舍使居者有其屋的住宅條件已不複存在,農民房、廉租房、商品房、福利房、經濟適用房、保障房、均產房、公租房等一係列新生房子的湧現,對人們的生活造成了巨大衝擊。可是,有房就意味著有家嗎?

《誰是房主》一書中的人都不缺房子,甚至有富餘,然而他們並不快樂:林映雪,看似懦弱,不爭氣得連我都想罵一聲“賤”。可究其原因,她的本質不是懦弱,而是脆弱。母愛的缺失讓她太渴望有一個完整的家,為填補愛的缺口,她寧願姑息養奸,取悅背叛了自己的男人,任由自己的愛情卑微到塵埃裏;看似強勢的夏錦,也因家庭的殘缺,不得不過早肩負起護衛母親的責任,因而缺少女性的溫婉與柔和;還有王紅和楊小果,也是急於擺脫貧困的家境而走上了人生的岔路。不同的成長環境,使她們在麵對情感或婚姻波折時,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取舍。倘若夏錦嫁的人是馮西南,她斷不會容忍丈夫的不忠;假使林映雪嫁給林夢龍那樣的男人,也絕不會因為房子的分配而糾結,把生活鬧得雞飛狗跳。說到底,一切因果,皆源自家庭對人格的影響之深遠。而因家庭環境的差異造成個性差異的女子,在你我身邊,比比皆是。

西方哲人說“性格即命運”。我想說的是,家即命運。可家又是什麼呢?它不僅僅是一間房子,它還要有愛、有溫暖、有擔當、有犧牲、有成全。沒有愛的房子,不叫家,而叫囚,因房而生的貪念和私欲,會囚禁人的幸福。

有了房並不意味著有家,沒有愛和溫暖,房子隻是個空殼,甚至是負累。所以,我這樣回答我的編輯:“這本書,適合有‘產’、準備置‘產’和無‘產’的社會人士閱讀。”因為,人人都需要一個家,無論那房子的歸屬權是否屬於你。

近幾年,房價和購房政策日新月異。我屬於較幸運的置業較早的人群,但我的困擾並未因此而少於旁人:因為房價高不可攀,我那腿有頑疾的60歲母親和80歲的外婆,每天還要爬7層樓出入;因為限購令的限製,我那準備成婚的弟弟,無法置辦新房;因地段偏遠,我那排期3年才分到經濟適用房的舅舅,每天要耗費3小時在出門與歸家的途中……親人和朋友因房而受的困苦,是驅使我寫下這個故事的源動力。

正如我最為欽佩的女作家連諫所說“生活是最偉大的老師”,我感謝生活,賦予我思考的能力,使我悲憫;我感謝生活,賦予我創作的激情和靈感,使我釋然。

從高一發表文章開始,十幾年來,我一直筆耕不輟。書寫之於我,不僅僅是創作或記錄,也是一種釋放。書寫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陽光,空氣和水,也是我平淡生活中的澱粉質和蛋白質。盡管如此,我還是很羨慕從容寫作的人,因為每一部作品對我而言,都是極大的消耗,都是腦力、心力與體力的極度透支。

在創作《誰是房主》的過程中,我廢寢忘食、晝夜顛倒、不能自己。所幸有另一個玩命寫字的朋友風為裳,陪我一起瘋癲、互相鼓勵、齊頭並進。

嚴歌苓曾說:“小說是作者的一個個夢,夢結束了,就結束了。”

有關房子的夢結束了,新的夢境又展開了。

感謝生活,感謝陪我一同感受生活、反思生活的人們。

2011年4月20日天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