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好不容易從上次經濟危機中活下來,這次又遭遇金融危機,終於氣息奄奄。日本銀行的經濟報道已經從“惡化”轉為“大幅惡化”。美國真是技高一籌,金融地震發源地在美國,重災區卻在別的國家,無論是冰島、韓國,還是日本都比美國損失大。現在日本的經濟已經成了負增長,經濟下滑得比美國快得多。2009年1月,日本內閣會議預測,日本經濟可能會零增長。但不幸的是經濟不增長還不算是“保守”的估計,因為日本經濟已經開始“負增長”。日本政府向下大幅調整年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至-33%,而且看趨勢,還有不斷下調的可能,這是日本有史以來最差的預測水準。而且,現在日本對外貿易出現了赤字,赤字不奇怪,但是出現在日本就有點不妙,因為這是自1980年以來這29年,日本首次出現貿易赤字。日本的出口受到了重創,首當其衝的是日本的製造業。日本是小國寡民,內需不足,國內經濟主要靠出口來帶動,想要日本恢複元氣,除非等能再順順當當從國外賺錢的時候。
按照日本瑞穗經濟研究所經濟學家山本康雄的說法,日本經濟發展模式為通過向發達國家、資源型國家以及新興經濟體出口工業產品來拉動增長。此外,由於人口減少和老齡化問題,日本國民消費一直低迷,這更加重了日本經濟對外需的依賴程度。這次金融危機影響最直接的是日本的金融業。日本的地方銀行也買了許多美國的金融衍生品,這些金融衍生品成了垃圾,那些銀行的錢也就打了水漂。更何況,日本一直是一個對外開放程度比較高的國家,特別是美國,好多大銀行都有大量外資。金融海嘯的到來,那些“母銀行”自身都難保,更何況日本的“子銀行”呢?在母銀行倒閉之前,必定要資金大規模地回調,所以日本的大銀行受到的震蕩也比較大,資金短缺不可小覷,比如一些由美國雷曼兄弟公司投資的企業因雷曼公司破產而破產。而且,金融危機也造成了日本的股市低迷,金融危機導致日本股市資金外流,股價暴跌。股價下跌的影響已超出虛擬經濟範疇。事實上,金融危機早就波及到了日本的實體經濟,而且要比金融市場更加嚴重。
現在各行業都受到了影響,比如出口的製造業市場萎靡,受金融危機影響全都賣不出去了。而且由於日本的銀行一般都大量持有融資企業的股份,並將其作為自有資本的一部分,因此股價下跌意味著自有資本的減少,很多銀行便收回貸款而且拒絕新的貸款。其結果是,很多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從銀行貸不到款,資金周轉困難。眾所周之,日本電子產品好,索尼、富士通、東芝等等早就成了中國的“名牌”,但是金融危機當前,日本電子產品受到前所未有的寒流衝擊。2008年本來是日本電子產品的發財年,因為現在液晶電視需求量越來越大,每年都以30%的幅度往上增加。而日本恰恰押中了寶,前期在液晶電視研究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基本上在液晶電視市場上形成了壟斷,除了韓國還能和它在這個領域一較高下之外,別的國家都隻難以望其項背。可事實上日本9大電器廠商除三菱電機有可能保持盈利外,日立、鬆下、索尼、東芝、富士通、夏普、三洋電機和日本電氣公司等8大廠商全虧了。而日立、鬆下、日本電氣公司是“虧損前三甲”。
而一向讓日本人驕傲的汽車行業,也出現了“全線飄綠”的可怕景象,紛紛上報虧損表。美國汽車三巨頭剛剛請求完政府的援救,日本的汽車行業也痛苦考慮求救於政府。現在縱觀全球,也就日本的汽車行業能同美國抗衡。日本以豐田為主,當通用和克萊斯勒都瀕臨破產,不得不讓政府相救的時候,日本的車商還來不及笑競爭對手的倒下,自己也深陷危機。日本汽車“老大”豐田國內外兩線受挫,出現了有史以來首次虧損,領頭羊尚且如此,更別提其他日係車了,馬自達、三菱等大車行紛紛告敗。日本汽車行業產生恐慌,正在考慮集體請求救援。日本汽車協會會長直接說當前經濟形勢不好,日本汽車在必要時會請求政府救援。為什麼?也算是人算不如天算,就在這時候,美國發生了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風暴開始由歐美市場波及至全球。原來買英鎊、買歐元、買澳幣的人一看苗頭不對,穩妥起見,立刻購買日元。因為日本的利率已經低到沒有下調的空間,這意味著日幣在短時期內不會貶值,買的人越多,受到市場供求關係影響,日元迅速升值,其結果就造成了日本企業出口成本的上升,日本電器和汽車等受到了嚴重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