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葉公好龍式的讀者(1 / 3)

不難想見的是,如果我們把《禮記》的這篇文字當成一段心理側寫的話,我們會相信這是虔誠的宗教人士才有的樣子。在任何雲譎波詭的環境裏,無論是古代的宮廷鬥爭還是現代的金融賭博,這樣的心理素質無疑是一個極其難得的成功要素。而假若它是可以被購買的,我相信願意一擲千金的人絕對不在少數。那位金融精英從“大師”身上以名車、豪宅所換取的,歸根結底其實就是這樣一種東西。換言之,“大師”的存在無論是否真的具有逢凶化吉、指引金光大道的意義,至少使人相信了這些意義的存在,從而擺脫了各種患得患失的糾結和焦慮。

你對一位“大師”的信心越足,你的心靈安定感就越強,應對不確定事件時的心理素質也就越好,這就是“心誠則靈”的道理。雖然從客觀角度上看,“精誠所至”的付出未必就會導致“金石為開”的結果,但隻要你真的“精誠所至”,至少你會相信“金石為開”的結果已經出現或者終將出現,即便你一敗塗地,也比旁人更容易找到寬慰自己的理由。

正如理性是人類不可或缺的生存優勢,非理性也有同樣的甚至更為重要的意義。當我們以十足的理性態度對各種“大師”之流滿懷譏諷的時候,不要忘記人類倘若沒有這些愚蠢之流,人類的心理機製倘若缺乏這種欺騙與自我欺騙的能力,那麼心理崩潰將會成為最致命也最普遍的痼疾。

幸或不幸的是,對於太多人而言,王陽明正是這樣的一位“大師”,何況他的成功經曆早已為他的學說做出了可信度十足的背書。人們總是以成敗論英雄的,所以無論是同在大儒級別的朱熹也好,為王陽明開學術先河的陸九淵也好,他們的生平與學說在今天的大眾市場上已經很少有人關注了。原因就是這樣簡單:他們都不是“成功人士”,所以他們的學說不值得認真對待。

是的,我們總會自覺不自覺地忽略這樣一個事實:一個人的“成功”和他的“成功經驗”之間的聯係遠不似我們通常想象的那樣緊密。

二、驚人的預言與預言家的“成功經驗”

《左傳》,為王陽明所熟讀的儒家經典,記有這樣一段史事:賣主求榮的子伯季子與舊主的家臣許公為狹路相逢,就在這個你死我活的緊張時刻,許公為氣定神閑,請對方先向自己射箭。這裏需要交代的背景是,春秋時代是標準意義上的貴族時代,雖然淪落到禮崩樂壞的邊緣,但騎士精神仍然是社會的主旋律。當武士交戰,須以箭術決勝負的時候,默認的規則是一人一箭交替射擊,直到有一方被射中為止。所以先射的人總是占便宜的。許公為之所以主動請對方先射,甚至請對方連射自己三箭,理由非常擲地有聲:“與不仁人爭明,無不勝。”他堅信世界上存在著正義必勝的法則,那麼,子伯季子既然站在正義的對立麵,就算讓他先射三箭,他又怎麼可能射中自己呢?

不難想見的是,如果我們把《禮記》的這篇文字當成一段心理側寫的話,我們會相信這是虔誠的宗教人士才有的樣子。在任何雲譎波詭的環境裏,無論是古代的宮廷鬥爭還是現代的金融賭博,這樣的心理素質無疑是一個極其難得的成功要素。而假若它是可以被購買的,我相信願意一擲千金的人絕對不在少數。那位金融精英從“大師”身上以名車、豪宅所換取的,歸根結底其實就是這樣一種東西。換言之,“大師”的存在無論是否真的具有逢凶化吉、指引金光大道的意義,至少使人相信了這些意義的存在,從而擺脫了各種患得患失的糾結和焦慮。

你對一位“大師”的信心越足,你的心靈安定感就越強,應對不確定事件時的心理素質也就越好,這就是“心誠則靈”的道理。雖然從客觀角度上看,“精誠所至”的付出未必就會導致“金石為開”的結果,但隻要你真的“精誠所至”,至少你會相信“金石為開”的結果已經出現或者終將出現,即便你一敗塗地,也比旁人更容易找到寬慰自己的理由。

正如理性是人類不可或缺的生存優勢,非理性也有同樣的甚至更為重要的意義。當我們以十足的理性態度對各種“大師”之流滿懷譏諷的時候,不要忘記人類倘若沒有這些愚蠢之流,人類的心理機製倘若缺乏這種欺騙與自我欺騙的能力,那麼心理崩潰將會成為最致命也最普遍的痼疾。

幸或不幸的是,對於太多人而言,王陽明正是這樣的一位“大師”,何況他的成功經曆早已為他的學說做出了可信度十足的背書。人們總是以成敗論英雄的,所以無論是同在大儒級別的朱熹也好,為王陽明開學術先河的陸九淵也好,他們的生平與學說在今天的大眾市場上已經很少有人關注了。原因就是這樣簡單:他們都不是“成功人士”,所以他們的學說不值得認真對待。

是的,我們總會自覺不自覺地忽略這樣一個事實:一個人的“成功”和他的“成功經驗”之間的聯係遠不似我們通常想象的那樣緊密。

二、驚人的預言與預言家的“成功經驗”

《左傳》,為王陽明所熟讀的儒家經典,記有這樣一段史事:賣主求榮的子伯季子與舊主的家臣許公為狹路相逢,就在這個你死我活的緊張時刻,許公為氣定神閑,請對方先向自己射箭。這裏需要交代的背景是,春秋時代是標準意義上的貴族時代,雖然淪落到禮崩樂壞的邊緣,但騎士精神仍然是社會的主旋律。當武士交戰,須以箭術決勝負的時候,默認的規則是一人一箭交替射擊,直到有一方被射中為止。所以先射的人總是占便宜的。許公為之所以主動請對方先射,甚至請對方連射自己三箭,理由非常擲地有聲:“與不仁人爭明,無不勝。”他堅信世界上存在著正義必勝的法則,那麼,子伯季子既然站在正義的對立麵,就算讓他先射三箭,他又怎麼可能射中自己呢?

我們不得不佩服許公為對正義天理的絕對信心,而事情的結果也完美地證明了他的正確:子伯季子連射三箭,連許公為的衣角都沒有擦到,輪到許公為發箭的時候,隻一箭便結果了子伯季子的性命。(《左傳·哀公十六年》)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