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8章 張弛有度,掌握命運(2 / 2)

在完善和提升個人素質時,每一個人都應當記住“忠誠勝於能力!”

服務於企業的每一位員工都應該銘記“永遠忠誠”的行為準則。作為企業經營者,也應當以“忠誠”作為尋找、篩選、提拔和任用人才最重要的標準之一。擁有一批永遠忠誠的員工,是企業進入世界優秀企業行列的基本保證。當然,超一流的忠誠和超一流的技能一樣,不是天生的——雖然忠誠在一定程度上和個人的先天品質有關,但它們需要而且可以通過引導、培訓等方式來實現。在進入一個企業之前,是沒有人來提高你的忠誠度的,它更需要你自己加強修煉。

單純強調能力的傾向是非常可怕的,因為在這個社會裏不乏具備超強個人能力的人,但是卻缺乏具有相當忠誠度的人。

在當代社會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人才之間的較量從單純能力對比延伸到了品德方麵的對比。在所有的品德中,忠誠越來越得到組織的重視,因為隻有忠誠的人,才可能有資格成為優秀團隊中的一員。

忠誠不談條件,忠誠不講回報,忠誠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義務,忠誠是發自內心的情感。忠誠不是對能力的否定,一個隻有忠誠而無能力的人,是無用之人。忠誠是要用業績來證明的,而不是口頭上的效忠,而業績又是要靠能力去創造的。

忠誠讓工作變得更有意義,忠誠賦予你工作的激情。忠誠的人感覺工作是享受,不忠誠的人感覺工作是苦役。

無論是當年聯想柳傳誌與孫宏斌之間的故事,還是TCL李東生與萬明堅之間的故事,以及華為任正非與李一男之間的故事,等等。這些老板與職業經理人的故事結局,多少都透露出“忠誠”所能起到的作用。從大部分中國企業實際情況來看,在內部選拔人才和外部招聘人才方麵,不約而同地都會強調忠誠。不過,國內企業所強調的“忠誠”,首先是強調對老板的忠誠,然後是下級對直接上級的“忠誠”;其次是對企業的“忠誠”;最後才是對自己的“忠誠”。

袁尚在城外被曹操擊敗,袁紹手下的舊臣審配輔佐袁尚。當時袁尚隻想著逃命,放棄了鄴城。可是審配一直不放棄,因為他知道鄴城是袁家的首府,也是河北的門戶,一旦放棄,袁家就徹底失敗了,所以他隻帶領城中的殘兵守城。曹操大軍多次攻城都被他擊退,後來他的侄子審榮貪圖富貴,出賣了他,打開了城門。當時曹操極度欣賞審配,說要給他很多賞賜,然後重用他,可是他就是不降,後來曹操要殺他的時候,他還說:“我的主公(袁紹)的墳墓在北方,我一定要向著北方死去!”後來曹操同意了他。

沒有忠誠就沒有發展,忠誠才能得到信任和尊敬。我們可以想到,有凝聚力的企業,往往會有忠誠的職員;有戰鬥力的企業,往往離不開忠誠的紀律。基業長青的企業對職員也是忠誠的。沒有科學合理的利益分配機製,必然也不會有忠誠的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