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放療不良反應的中醫藥治療(1 / 3)

【診斷】

辨證要點

(1)放射治療病史是放療不良反應的重要診斷依據。

(2)放射治療後相應部位產生的一係列症狀,包括局部和全身反應。

【辨證論治】

一、辨證原則

中醫認為放射線是一種熱毒之邪,治療時會進一步損傷人體的正氣,出現五髒六腑俱有虛虧,氣血陰陽皆有不足的情況。放射之火熱之毒邪,熱毒最易耗氣傷陰,放射治療後導致熱毒傷陰,津液受損,髒腑功能失調,日久肝腎虧損。中醫采用扶正祛邪相結合,以養陰潤燥、清熱解毒、益氣養血、健脾和胃、活血化瘀、滋補肝腎為原則,可以減輕或防止放療不良反應的發生,保證放療的順利完成。

1.未病先防

即“治未病”,指患者未出現不良反應前,在放療前1周開始服用中藥,一直維持到放療療程結束後1周左右。這樣能有效地預防和減輕放療的不良反應,絕大多數患者能順利完成放療療程。

2.根據放療不同的時期的病理特征用藥

中醫學認為放療不良反應的基本病理因素為“熱”“毒”“瘀”,且三者相互作用,互為影響。大多情況下表現虛實夾雜,一般在放療初期患者多實,表現為毒瘀互結,火熱亢盛之候,宜養陰解毒、佐以化瘀,提高機體對放療的耐受性,預防或減輕放療不良反應的發生;放療後期患者,表現為氣陰兩虛、虛火灼熱之候,側重益氣養陰,和胃降逆止嘔,以防治消化道反應為主;放療後應益氣養血、補腎填精,減輕放療所致的骨髓抑製。

3.根據放療損傷的不同部位用藥

放射治療後導致機體熱毒傷陰、津液受損、脾胃失調、肝腎虧損。原則上以“扶正祛邪”為主。根據照射的不同部位,區別用藥。頭頸部放療宜清咽解毒、養陰生津;胸部放療重在養陰清肺、降逆止咳,防治放射性肺損傷;盆腔放療應清熱利濕、養陰解毒,防治放射性直腸炎、膀胱炎。采用扶正祛邪相結合,以養陰潤燥、清熱解毒、益氣養血、健脾和胃、活血化瘀、滋補肝腎為原則進行隨症加減可以減輕或防止放療不良反應的發生,保證放療的順利進行。

二、基本辨證分型與治療

1.陰虛內熱

主症特點:口燥咽幹,口舌生瘡,肌膚幹燥,低熱盜汗,尿少,大便幹燥,舌紅少津,無苔或少苔,脈沉細。

治法:養陰生津潤燥。

方藥:沙參麥冬湯加減。

基本方:北沙參15g,天冬12g,生地12g,元參15g,銀花12g,白花蛇舌草30g,丹參9g,丹皮9g,甘草6g。

加減:若咳嗽無痰或少痰,痰中帶血,加川貝、黃芩、開金鎖清熱化痰;咽幹咽痛,吞咽不利者,加桔梗、甘草、山豆根、元參等清熱利咽;低熱盜汗,加地骨皮、白薇、五味子等清熱斂汗;大便幹結,加全瓜簍、火麻仁潤燥通便。

【診斷】

辨證要點

(1)放射治療病史是放療不良反應的重要診斷依據。

(2)放射治療後相應部位產生的一係列症狀,包括局部和全身反應。

【辨證論治】

一、辨證原則

中醫認為放射線是一種熱毒之邪,治療時會進一步損傷人體的正氣,出現五髒六腑俱有虛虧,氣血陰陽皆有不足的情況。放射之火熱之毒邪,熱毒最易耗氣傷陰,放射治療後導致熱毒傷陰,津液受損,髒腑功能失調,日久肝腎虧損。中醫采用扶正祛邪相結合,以養陰潤燥、清熱解毒、益氣養血、健脾和胃、活血化瘀、滋補肝腎為原則,可以減輕或防止放療不良反應的發生,保證放療的順利完成。

1.未病先防

即“治未病”,指患者未出現不良反應前,在放療前1周開始服用中藥,一直維持到放療療程結束後1周左右。這樣能有效地預防和減輕放療的不良反應,絕大多數患者能順利完成放療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