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血的權杖》 太學有個秦長腳(1)(1 / 1)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秦檜書讀得正來勁,卻發生了兩件意外的事件,給他原本坦蕩的人生增加了幾許坎坷。

一件是秦敏學因病去世。他一生官運不暢,始終在縣一級混,升遷無望,鬱悶異常,心力交瘁,積勞成疾,加之當時醫療條件太差,雖然中醫已經很是發達,但是和西醫相比,中醫局限性太大,很多現在吃幾片藥就能擺平的小病,在當時,就是皇帝老子得了,往往也治不好,到頭來隻能是兩腿一蹬,等死!

另一件是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年),汪伯彥不負眾望,考了個進士,入朝做了官,小小的“英才館”早已成為他的過去時,剩下秦檜這幫學生,隻能是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了。

對秦檜打擊最大的是少年喪父,老師走了,可以再請,可是作為一家頂梁柱的父親沒了,這個家就徹底的垮了。

在古縣,秦家的日子已經沒法過了,秦敏學一死,經濟收入就沒了,隻能坐吃山空,可是原本秦家就是中等人家,一大家子人這麼吃老本,沒多久就入不敷出了,秦家又是客居古縣,沒有親戚照應,最後隻能是淪落到家徒四壁,到了揭不開鍋的地步。

天無絕人之路,這裏活不下去,那就打道回府!

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秦檜的母親王氏帶著一家人回到老家江寧的鄉下。在那裏日子過得仍然貧苦,秦檜也慢慢長大了,有時候為了幾千錢,他不得不四處借貸。

好在秦檜書讀得不賴,有點名氣,經別人的介紹,他實現了就業,做了一名鄉村教師。

教師?好職業,名利雙收。要講榮譽,什麼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什麼燃燒自己照亮別人,什麼默默奉獻的園丁……要講利益,現在哪個人不怕老師啊,即使再有錢有權,老師的一個電話過來,不也得跟三孫子似的去陪笑臉送小費,老師辦的補習班如滔滔江水,綿綿不絕,家長的鈔票鋪天蓋地而來,腰包豈能不鼓!

秦檜發達嘍!

然而這在當是隻不過是南柯一夢罷了,當時的教師的職業,就是“臭老九”,比要飯的沒強到哪去!俗話說:家有三鬥米,不做孩子王。老百姓認為,堂堂一個讀書人,整天和幾歲孩子混在一起,那叫什麼出息!教師不是一種光榮,反倒是一種恥辱,讀書人不到迫不得已,是不會從事這種職業的。

秦檜也看不上這個職業,可是沒辦法,誰讓自己現在窮得叮當響呢?

這個鬱悶啊!

滿腹牢騷的秦檜,對教書並沒有什麼興趣,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整天心不在焉。每天放學回家,路過大戶人家的水田,總要感慨一番:“若得水田三百畝,這番不做猢猻王”。

人不能可一棵樹吊死,工作不如意,就得琢磨著另尋出路,出路在哪呢?讀書人的出路也隻有讀書了。

宋徽宗趙佶繼位後,對教育體製進行了改革,增加了太學招生人數,同時在崇寧三年(1104年),廢除了科舉,隻從學校中選拔人才。

太學作為全國的最高學府,是朝廷官員的主要來源。進入太學,成了眾多讀書人的追求目標。

按照當時的教育製度,太學的學生分為三等,即上舍、內舍、外舍。考核學生成績和學生升等的製度,稱“三舍法”,規定新生入外舍習讀,經公試、私試合格,參考平日行藝,升補內舍。內舍生兩年考試一次,考試成績和當年公、私試分數校定皆達優等,為上等上舍生,即釋褐授官;一優一平為中等上舍生,準予免禮部試;兩平或一優一否為下等上舍生,準予免解試。上舍生不再參加公試。私試每月一次,由學官出題自考學生;公試每年一次,由朝廷降敕差官主持。

太學生主要從八品以下官員子弟和平民的優秀子弟中招收。秦敏學生前正是從八品的官員,作為官員子弟,秦檜正好符合太學生入學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