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梓關在富春江的東岸,錢塘江到富陽而一折,自此以上,為富春江,已經將東西的江流變成了南北的向道。輪船在途中停了一二處,就到了東梓關的埠頭。東梓關雖則去縣城隻有三四十裏路程,但文樸因自小就在外麵漂流,所以隻在極幼小的時候因上祖墳來過一次之外,自有確實的記憶以後卻從還沒有到過這一個在他們的故鄉也是很有名的村鎮。
江上太陽西斜了,輪船在一條石砌的碼頭上靠了岸,文樸跟著幾個似乎是東梓關附近土著的農民上岸之後,第一就問他們,徐竹園先生是住在哪裏的。
“徐竹園先生嗎?就是那間南麵的大房子!”
一個和他一道上岸來的農民在岸邊站住了,用了他那隻蒼老曲屈的手指,向南指點了一下。
文樸以手遮著日光,舉頭向南一看,隻看出了幾家疏疏落落的人家,和許多樹葉脫盡的樹木來。因稻已經收割淨了,空地裏草場上,隻堆著一堆一堆的幹稻草在那裏反射陽光。一處離埠頭不遠的池塘裏,遊泳著幾隻家畜的鴨,時而一聲兩聲的在叫著。池塘邊上,水淺的地方,還浸著一隻水牛,在水麵上擎起了它那個兩角崢嶸的牛頭,和一雙黑沉沉的大眼,靜靜兒的在守視著從輪船上走下來的三五個行旅之人。村子裏的小路很多,有些是石砌的,有些是黃泥的,隻有一條石板砌成的大道,曲折橫穿在村裏的人家和那池塘的中間,這大約是官道了;文樸跟著了那個剛才教過他以徐先生的住宅的農夫,就朝南順著了這一條大道走向前去。
東梓關的全村,大約也有百數家人家,但那些鄉下的居民似乎個個都很熟識似的;文樸跟了農夫走不上百數步路,卻聽他把自哪裏來為辦什麼事去的曆史述說了一二十次,因為在路上遇見他的人,個個都有以同樣的話問他一句,而他總也一邊前進,一邊以同樣的話回答他們,直到走上了一處有四五條大小的岔路交接的地方,他的去路似乎和文樸的不同了,高聲一喊,他便喊住了一位在一條小路上慢慢向前行走的中老農夫,自己先說了一遍自何處來為辦什麼事而去的曆史,然後才將文樸交托了他,托他領到徐先生的宅裏,他自己就順著大道,向前走了。
徐竹園先生的住宅,果然是近鄰中所少見的最大的一所,但牆壁梁棟,也都已舊了,推想起來,大約總也是洪楊戰後所築的舊宅無疑。文樸到了徐家屋裏,由那中老農夫進去告訴了一聲,等了一會,就走出來了一位麵貌清秀,穿長衫作學生裝束的青年。聽取了文樸的自己介紹和來意以後,他就很客氣地領他進了一間光線不十分充足的廂房。這時候的時刻雖則已進了午後,可是門外麵的晴冬的空氣,幹燥得分外鮮明,平西的太陽光線,也還照耀得輝光四溢,而一被領進到了這一間分明是書室兼臥房的廂房的中間,文樸覺得好像已經是寒天日暮的樣子了。廂房的三壁,各擺滿了許多冊籍圖畫,一麵靠壁的床上陳設著有一個長方的紫檀煙托和一盞小小的油燈。文樸走到了床鋪的旁邊,躺在床上剛將一筒煙抽完的徐竹園先生也站起來了。
東梓關在富春江的東岸,錢塘江到富陽而一折,自此以上,為富春江,已經將東西的江流變成了南北的向道。輪船在途中停了一二處,就到了東梓關的埠頭。東梓關雖則去縣城隻有三四十裏路程,但文樸因自小就在外麵漂流,所以隻在極幼小的時候因上祖墳來過一次之外,自有確實的記憶以後卻從還沒有到過這一個在他們的故鄉也是很有名的村鎮。
江上太陽西斜了,輪船在一條石砌的碼頭上靠了岸,文樸跟著幾個似乎是東梓關附近土著的農民上岸之後,第一就問他們,徐竹園先生是住在哪裏的。
“徐竹園先生嗎?就是那間南麵的大房子!”
一個和他一道上岸來的農民在岸邊站住了,用了他那隻蒼老曲屈的手指,向南指點了一下。
文樸以手遮著日光,舉頭向南一看,隻看出了幾家疏疏落落的人家,和許多樹葉脫盡的樹木來。因稻已經收割淨了,空地裏草場上,隻堆著一堆一堆的幹稻草在那裏反射陽光。一處離埠頭不遠的池塘裏,遊泳著幾隻家畜的鴨,時而一聲兩聲的在叫著。池塘邊上,水淺的地方,還浸著一隻水牛,在水麵上擎起了它那個兩角崢嶸的牛頭,和一雙黑沉沉的大眼,靜靜兒的在守視著從輪船上走下來的三五個行旅之人。村子裏的小路很多,有些是石砌的,有些是黃泥的,隻有一條石板砌成的大道,曲折橫穿在村裏的人家和那池塘的中間,這大約是官道了;文樸跟著了那個剛才教過他以徐先生的住宅的農夫,就朝南順著了這一條大道走向前去。
東梓關的全村,大約也有百數家人家,但那些鄉下的居民似乎個個都很熟識似的;文樸跟了農夫走不上百數步路,卻聽他把自哪裏來為辦什麼事去的曆史述說了一二十次,因為在路上遇見他的人,個個都有以同樣的話問他一句,而他總也一邊前進,一邊以同樣的話回答他們,直到走上了一處有四五條大小的岔路交接的地方,他的去路似乎和文樸的不同了,高聲一喊,他便喊住了一位在一條小路上慢慢向前行走的中老農夫,自己先說了一遍自何處來為辦什麼事而去的曆史,然後才將文樸交托了他,托他領到徐先生的宅裏,他自己就順著大道,向前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