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義—— 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忠貞與堅定
誰說歲月無情無義,誰說英雄已經走遠……
他們的故事由信念衍生出來,沿著命運的掌紋,一步步往前。一路上,沒有背棄,沒有放棄,就這樣跌跌撞撞走到終點,竟抵達萬人不及的高度。
最開始,不過是,素不相識的三個男人在街市中偶然相遇。
他們誠然心有壯誌,可是年紀也不小了,依然默默無聞。雖然一見如故,桃園結義,誰也沒想到,日後竟然能夠成就一番功業,建立了蜀國,三分天下。
他們結義的情景在正史上沒有記述,民間卻不肯舍棄關於它的美好想象,自我完善,執意流傳至今,話本小說屢有演繹。一部浩蕩的《三國演義》便是以這個故事起筆:
涿縣的春天並不平靜,黃巾軍起義,情勢緊急。大漢皇帝的招兵檄文到了涿縣。應征的人不在少數,可惜,大多數人的命運,注定是化作茫茫沙場上的一縷無家可歸的亡魂。
這生機勃勃的春天就是一座巨大的墳墓,等候無數人喪生殞命。
在劉備的眼中,這個春天並不殘酷。他感受到奧妙,是命運伸出的橄欖枝,是他二十八年默默無聞的人生得以改變的微妙契機。它盛大光臨,他絕不放棄。更何況,他還遇上了兩位誌同道合的英雄。他們的出現,讓他相信,多年的等待、蟄伏,而今改變命運的機會到了!
相信在關羽和張飛的心中,也激蕩著同樣振奮的想法。三個一見如故的男人相邀入了酒肆,相談甚歡。天下雖然混亂,唯有亂世才能出英雄,給他們這樣家族衰落、出身低微、流落異鄉的人機會,讓他們施展抱負,一鳴驚人。
天下,在雄心勃勃的三人眼中,是一頁等待他們落筆的素箋。宏偉的藍圖即將構建。
次日,他們在涿縣的桃花林裏備下青牛白馬,歃血為盟,結為兄弟。神明在上,桃花為證。桃花,在他們的生命裏,象征著信義和男人永不凋零的熱情,而不是輕浮、風流。至死不渝。這四個字,很多人在許諾的時候都會脫口而出。隻有他們,是用行動、用整個生命去實踐了這個誓言。
開始的路就不順利。劉備被長官輕視,任命為小官。他從容隱忍,因為他知道,事業的起步總是艱難的,身為一個沒落的貴族後代,不管他內心潛伏著多少尊崇和驕傲,他都必須克製、順服,從低做起,仰人鼻息。
關羽從一開始就展現了他性格中沉穩的一麵。他沒有發表過多的意見。他選擇跟隨在大哥身後,靜待時機。這是他和劉備的默契,因為他相信這個人,更重要的是,他相信自己的眼光。張飛則表現出性格中急躁、驕傲、嫉惡如仇的一麵。他看不慣一個平庸無能、自大的人在他們麵前耀武揚威,尤其是對百姓不善,對他的大哥不公。終其一生,他都堅定地相信,劉備這個人是值得追隨的。
而後,是漸漸有了些名望,有了自己的一小撮兵馬。可依然是諸侯中力量薄弱的一位,屢戰屢敗,四處播遷。
一路流離。看到別的人兵強馬壯,兄弟三人的心裏不是沒有落差的吧!即使是偶爾蒙人收留,受人饋贈,寄人籬下的滋味仍不好受。何況,劉備的理想,並不止是征伐天下。不管是口號還是真誠的信念,他希望能以漢室宗親的身份光複漢室。這也是他唯一的政治籌碼和聲望所具。
現實回饋他的,是一次又一次難堪的失敗。眼見權臣僭越,君主懦弱,諸侯分茅裂土,忙於爭權奪利。大漢江山越來越凋敗,而今氣數將盡,無藥可醫。他想力挽狂瀾,卻深感有心無力。
大勢去矣,不是單憑一己之力可以挽回。他無數次被打得隻剩一群殘兵敗將,身後跟著一幫老弱婦孺,惶惶如喪家之犬。他的身邊,人潮來了又去。最最堅定和忠誠的力量,是他的兩位兄弟。
關羽和張飛的驍勇,讓稱霸一方的各路諸侯垂涎不已。我們不能妄加揣測,這些人之中有沒有人動過心思,派出說客,試圖說服他二人離開劉備,我們隻知道,關羽和張飛一直對劉備不離不棄。我相信,這絕不僅僅是因為他們曾經歃血為盟,他們三人之間的關係絕非僅憑一個單薄的誓言來維係。
他們對他忠誠,他對他們也忠誠,不曾懷疑,不被動搖。這感情殊勝,猶如蓮花,彼此的信任和支持,足以幫助他們走出一個又一個困境。
不能小看劉備的個人魅力,他絕非一個一籌莫展、任人擺布的傻瓜,動輒就哭一鼻子的膿包。他一路走來,非常小心,妥善經營自己,善於團結身邊的人。生活動蕩不安,處處危機四伏。他在每一次看似狼狽的喘息中暗自休養生息。他不怕被人輕視,早已習慣在諸侯傲慢的敵意中慢慢培育自己的力量,在沒有找到那個人之前,主動也好,被動也罷,他深知自己不能輕舉妄動。他必須蟄伏再蟄伏。
最最要緊的,是他們始終擁有一樣的信念和理想。即便在最最艱難的時候,劉備亦有絕不放棄的堅韌和豁達,他的兄弟在他身上看見的,不是失敗者的落魄,而是激昂向上,一個強者永不言敗的強悍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