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巴黎聖母院。”確實是這樣。巴黎的市民常風趣地把巴黎聖母院稱為“巴黎最老的女人”。這不僅是因為它建造年代久遠,而是它那教堂大廳內終年燭光閃跳,將大廳內部映成一片昏黃的色澤。那灰黃、暗淡的氣氛總給人一種老意。
中世紀的西歐,基督教盛行。位於法國境內,巴黎市區,塞納河中西岱島上的巴黎聖母院就是一座最早、最成熟的基督教教堂。它那奇特的形式稱為哥特式,又叫高直式。它各部分是從1163年至1235年分別完成的。主要建築師是法國人莫裏斯·德·薩裏。教堂的平麵呈橫翼較短的十字形。東西長130米。東端是聖壇,聖壇後的外牆是半圓的。西端是大門,大門兩邊各有一對高60米的方塔樓。十字形平麵的交叉處是個大穹窿,穹窿上部是一個瘦瘦的高達90米的尖塔。
巴黎聖母院教堂的內部東西向排著兩長列直通屋頂的高達24米的柱子,兩列柱子間不到16米,但屋頂離地倒有35米,因此它們形成了一個極其窄長而又極高的空間。這兩列柱子的外側還各有一列矮柱子支承著上麵—層的側廊。整座教堂可容納9000名信徒,其中1500人還可坐在講台上。
17世紀初希臘人曾問過法國人,巴黎聖母院最美的是哪一部分,法國人指著那鍾樓說,是西立麵。西立麵確實很有特色,它的下部是三個“透視門”,當中一個是被稱為“最後審判”的主門,左右兩邊是被稱為“聖母”和“聖安娜”的次門。這種“透視門”,由一個套著一個的,層層後退,逐漸縮小的尖圓拱券組成。尖圓拱券是哥特教堂的特征之一。每層拱券上都刻有一串聖母,聖嬰,大主教或聖徒的像。中間的那個門洞還被一根上麵刻有基督雕像的柱子一分為二。三個門的上方,橫向的水平線上也有一排雕像群,他們共29位,全是法國曆代的君主。在這群雕像的上麵,正中是一個非常漂亮的,圓如巨輪的“玫瑰花窗”,它先用工字形鉛條盤出花紋,然後嵌上五顏六色的玻璃。它的直徑達13米。“玫瑰花窗”的兩側,各是一對窗子,再上麵是一連串連續的尖圓拱券,它們把高處兩個高聳入雲的方塔樓聯係在一起。方塔樓的後麵便是那座瘦高的尖塔。巴黎聖母院的西立麵是世界上哥特式教堂中最美好、最和諧、最有特色的立麵,是後世基督教堂的楷模。這樣說其實並不誇張,後世的許多基督教堂的主立麵正是這模樣。
巴黎聖母院建成的那個時候,法國城市經濟比較發達,它要求教堂能夠容納更多的人,因此對教堂建築提出了新的要求,法國人發明了用骨架券做拱頂。可以減輕屋頂的重量,這種骨架券也是尖圓形的,同西立麵上的風格是一致的。骨架券的拱頂支承在柱子上,柱子可以做得比以前小,騰出牆麵來開窗。拱頂所產生的橫向推力由暴露在室外的弧形的“飛券”來承擔。飛券在結構受力上很合理。骨架券拱頂和飛券是哥特式教堂在結構技術上的兩大成就。教堂內部狹長、窄高的空間,高聳、瘦長的指向聖壇的長排柱子,箭矢形的尖圓券,都形成一種騰空而起的向上動態,這種動態產生了向天國接近的幻覺,有力地體現了超脫紅塵的宗教感情。